• 89阅读
  • 0回复

陕西:用科技推动新兴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8
第1版(要闻)
专栏:

  陕西:用科技推动新兴产业
  编辑点评“科技兴陕”的发展战略,是符合省情的。莽莽苍苍的黄土地,催生过华夏文明,孕育着炎黄子孙,创造过世界第八大奇迹。千古大风穿越时空隧道,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解放后,“一五”重点工程建设、“三线”建设、支援大西北,大量的军地智力、科技要素一次又一次聚集于此,形成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
“科技兴陕”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党中央“两个根本转变”要求的。在科技强有力的带动下,陕西省进行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事实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科技兴陕”的发展战略,又是符合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上,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换言之,就是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争取未来世界的发言权。
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一经确定,便应坚持下去,贯彻始终。陕西省三届领导班子本着同一个发展战略,一届接一届“科技兴陕”,表现了他们的眼光、气魄和决心,定可让科技之光辉映三秦大地。
本报西安12月27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12月13日清晨,陕西省科委、省科协联合组织50名著名专家,踏着寒霜分赴全省20个县市,拉开了苹果科技服务“百乡千村万里行”活动的帷幕,目的是利用科技驱动农业发展,夺取明年全省800万亩苹果优质丰产。
近年来,陕西省科技推动新兴产业结出累累硕果。今年下半年以来,科技产业化捷报频传:7月,我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8月,西安“大唐电信”世界领先的SP30超级数字程控交换机用户总容量达60万线,产品合同的年增长率达700%;9月,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改进清晰度数字式彩电和第一代多媒体彩电问世并批量生产;10月,我国首家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小科技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效服务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入运行;接着,陕西香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举行;11月,我国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合作生产AE—100座级客机总装定点在西安……
陕西智力资源雄厚,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高等院校56所,各类科研机构1076所,各类科技人员82万,“两院”院士22名。我国第一枚“长二捆”运载火箭发动机,第一块集成电路,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第一架民用客机等均出自陕西。但是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与市场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如何变第一生产力为第一经济效益,变科技强省为经济强省?从前任省委书记张勃兴、安启元,到现任省委书记李建国都在思索这一课题。
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下,从1995年起,全省实行了“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建设一条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培育八大新兴产业,开发50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形成10个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李建国到任后的第一个座谈会,就是向在陕的“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征求科教兴陕大计。
通过科学技术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全省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省政府对数百个重大科技成果精心筛选,围绕农牧良种繁育、农副产品及资源深加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技术以及环保等8大领域培育新兴产业,首批确定24个重大项目。
红枣是陕北特产,但长期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国家科委支持的“红枣优质丰产基地建设”项目,使亩产由93公斤提高到236公斤。仅佳县去年红枣面积就发展到30多万亩,年产鲜枣30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4元增长到964元;全县财政收入60%以上来自红枣。渭北陕北的苹果,依靠科学管理而“崛起”,产量全国第二,质量全国最优;被称为“维C之王”的猕猴桃约占全国生长面积和产量的一半。此外,SP30程控交换机、多媒体彩电、计算机及软件、绞股蓝系列新型药物及抗癌新药紫杉醇等“重中之重”项目,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新的产业热点,深受市场青睐,订货者络绎不绝。
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带动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了全省经济运行的活力和科技含量。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达653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90%,累计开发专利和技术成果2052项,新产品2670项,今年技工贸收入达120亿元。
通过建设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舞台,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融西安、杨凌、宝鸡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咸阳、渭南等省级开发区于一体,有科技企业2500多家,科工贸收入达190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