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生路在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8
第1版(要闻)
专栏:

  生路在改革
本报评论员
本报近日刊登的上海安达棉纺织厂、开滦矿务局、辽宁庆化公司等扭亏增盈的典型报道,再次说明,国有企业特别是尚在困境中的国有企业,要走出困境,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大胆突破旧体制、旧机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互协调的新机制。否则,扭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走改革之路,多年亏损的老厂也能焕发青春。
一部分国有企业目前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从内部看,主要是企业机制不活,还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多年积累的负担还没有解决,富余人员多,债务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从外部看,主要是多年积累的重复建设矛盾的影响,造成市场狭窄,大量产品供大于需,企业效益滑坡。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改革找出路。
越是困难的企业,越要敢在改革上突破。因为扭亏不是治标,必须治本,治本就要改革。中原油田面对高额亏损,大胆改革的做法就很有说服力。1991年至1996年,中原油田的亏损额高达19亿多元,修修补补已难以解决问题。他们立足机制转变,从7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了内部资产经营责任制,营造了内部市场,企业效益下滑的被动局面得到了遏制;上海安达棉纺织厂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和技术进步,分流了富余人员,企业轻装前进,摆脱了困境。这都证明,用改革的办法抓扭亏,坚持把扭亏同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建立新机制,扭亏就能大步前进。
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企业扭亏不仅需要单个企业加快改革,还要同时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整体搞好国有经济相结合。有关分析表明,目前亏损的国有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常年亏损户,特别是因为重复建设、无资本金建设造成亏损的企业,单靠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是难以走出困境的。近年来,国家加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改革力度,一方面是为了消灭亏损,一方面也是为了消灭亏损企业,这样就能制止亏损企业的进一步亏损。同时结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重复性的、效益不佳的产业和企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改革的时机不等人,现在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好时机。党的十五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这把国有企业改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政治保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更宽的道路;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方面内容。这样好的改革环境,必将推动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我们相信,只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大胆改革,勇于突破,亏损企业就会绝处逢生,国有企业的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