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阅读
  • 0回复

上山下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2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同是由城到乡,同是“十杰农民”,同名的女大学生和个体户共同演绎了这出——
  上山下乡记
  高爽
  在辽宁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颁奖仪式上,两个名字同样叫“敏”的年轻人双双获奖,他们的事迹也颇多相似之处。他们在过去的3年里,从沈阳出发,一南一北去寻梦,又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沈阳领奖。
  崔敏,沈阳农业大学94届毕业生中唯一一名去务农的学生。大连金州区北海村在果树种植上的大投入和村领导的远大构想,是崔敏心驰神往并为之放弃了在省果树研究所工作的唯一原因。就在崔敏告别城市之际,比崔敏整整大上10岁的服装个体户于敏也感到了城市的拥挤和生意难做。彰武县西六乡便利的交通和较好的养殖业基础,使他看到了在此发展大规模生猪生产的前景。租下西六乡废弃的原乡政府大院,于敏以租期50年来显示他的决心。
  北海村的一些老资格果农并不相信村里高薪请来的这个黄毛丫头有多大能耐。一个月后,崔敏遇到了第一个挑战:组织建立村里的一座新的高科技苹果示范园。从艰难的丈量土地开始,踩着遍地一尺高的玉米茬,崔敏把500亩土地来回量了3遍。果农们以往用步量、目测拉线的方法被崔敏一一否定。果树种上后,人们看到了科技的好处:果树行列整齐、间距适中,不仅看上去美观,平日的剪枝锄草喷药更是方便快捷。
  崔敏的到来,使北海村果树种植的科技含量大增,村里人对这个女大学生逐渐服气了,村里用试管苗培育出的草莓、菊花和大樱桃苗木已达数万株。1995年开始,崔敏在全村推广果实套袋技术,北海村的“绿色”苹果从此摆上了中南海的宴会桌,被誉为“辽南一宝”。
  同崔敏一样,艰难过后,于敏也迎来了他金色的秋天。不知是谁给于敏冠上了“辽西猪王”的美称。他的天河养殖场培育出的优良仔猪成了辽西地区以至新民、铁岭等地养猪户的抢手货。于敏的成功,使西六乡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已有不少农民学着于敏的样子去贷款扩大再生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