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阅读
  • 0回复

机遇来了,抓住它——纺织业压锭重组纪实(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3-27
第1版(要闻)
专栏:

  机遇来了,抓住它
  ——纺织业压锭重组纪实(一)
  本报记者 彭嘉陵
  编者按 机器虽转,工资难发,要求压锭,谁也不压。这是棉纺业前几年的状况。很多城市亏损数亿,要求压锭,就是不通。1992年,国务院提出三年压锭1000万,五年过去,锭子没有压下来。主要原因是,纺锭多少历来被认为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标志,压缩了纱锭,岂不压掉了生产能力?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市场经济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的不是生产多少,而是效益多大,有产品无市场,生产越多越倒霉。要说时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大的时机。各地没有被行政压力说服,而是受到了市场的教育。为了尽快扔掉包袱,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省市区分别为压锭在财政拨款和贴息贷款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政府支持,也是压锭重组顺利开局的重要原因。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至少23万落后纺锭变成了废铁。
  春节刚过,本报派记者随纺织部门的同志走了几个大城市,目睹了这些地方争相举锤敲锭的一幕幕,采写了纺织业压锭重组的报道,《机遇来了,抓住它》是第一篇。
  新一轮纺织压锭开始了。
  上海12万锭,济南3.2万锭,天津5万锭,昆明1万锭,武汉2万锭……虎年前两个月,纺织压锭重组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至少有23万落后纺锭变成废铁甚至化为钢水。与1992—1996五年全国仅减21万锭相比,这次压锭可以说是旗开得胜,展现了调整重组的积极性。
  敲锭抢名次
  这是从未有过的情景。
  年初,听说原纺织总会会长石万鹏要到济南了解纺织调整重组之事,济南成通纺织有限公司和济南化纤集团第二棉纺厂分别将1万和2.2万锭早已准备淘汰的纺锭借着这个东风抢先敲掉了。这一抢,抢了个第二名,让精心准备第二锤的天津“痛失”了银牌。
  其实,济南人抢第二锤并非为了得名次,济南市及纺织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说得好:近年来棉纺初加工能力过大,我们已经吃够了苦头,都生产同一档次的产品,市场供大于求,设备长期开不全,企业已连续亏损几年。不敲掉这些落后纺锭,我们永远不会有好日子。
  据了解,山东在国家下达的81万压锭任务基础上,主动增压19万锭,压锭总任务增至100万锭。同时,对1997年省内擅自新增的30万棉纺锭,省政府已明文规定,由地市政府负责自行压减总量。
  正当武汉人一门心思准备夺铜牌的时候,不想又被昆明人抢了先。与济南一样,昆明原也未排上近期敲锭日程表,但压锭的想法是早就有了。趁纺织部门领导去云南调研,借此东风抢先敲锭,令纺织界同行大吃一惊。
  应该说,作为中西部城市,不论是昆明还是武汉能有如此迅速的动作,已属不易。按照国家原定计划,今年敲锭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明年完成;中西部今年准备,明年推开,后年完成。但昆明和武汉所在的云南和湖北两省,今年就积极主动推开,应该说是有战略眼光的。特别是湖北,计划今明两年压缩86万多锭,今年就要完成46万锭。
  据纺织部门提供的最新资料,内地省份压锭积极性较高,要求早压,今年共上报了压缩239万锭的压锭计划。许多省市压锭重组任务都往前赶。今年给安徽的压锭任务是12万锭,省里主动加到了16万锭。重庆市压锭任务为15万锭,今年将压缩13.3万锭。以纺织为主业的中小城市也积极行动起来,如河南南阳要求多压锭子。湖北的黄石、襄樊、宜昌、仙桃等城市也在积极规划,有的近两年来已主动压了一些锭子。
  再不能坐失良机
  压锭不仅是国家纺织工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纺织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设备老、效益不佳,留之何用?
  河南省副省长张以祥说得很恳切:过去纺织压锭力度不够大、调整不彻底,关键是从上到下思想没有完全通。河南是产棉大省和棉纺大省,原以为多留些对自身有好处,现在看来估计错了,特别是像郑州这样的老纺织基地,亏损严重,实际上成为包袱。这次,河南要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压锭调整重组,再不能坐失良机了。
  其实,许多纺织中心城市早就有压锭重组的愿望。我们这次所到的济南、青岛、郑州、天津、武汉等中心城市,都曾经是我国纺织老基地。近些年来都不堪重负,艰难前行,几乎每个城市都背着高达数亿元的巨额亏损。市长们说得好,如果不压锭,不调整,我们将长久背着这个沉重包袱。失掉这次机遇,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这次压锭的积极性还来自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思想通了。武汉国棉六厂厂长陈小平说得情真意切:过去对压锭重组我自己就想不通,全厂10.48万纺锭,需淘汰6.7万锭,剩下不到4万锭,却要给1.4万人(其中离退休6000多人)发工资。过去总认为,没有一定的生产总量,工资从何而来?现在想通了,不是行政压力想通的,而是市场的教育:落后设备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落后设备必须淘汰,压锭很有必要。
  还有一些厂长说,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机器虽在运转,工资不一定发得出。关键要看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有没有市场。
  当有些地方还在担心早压吃亏之时,有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早压早主动。济南化纤总公司第一棉纺厂从1991年起就在期盼压锭重组的到来。如今,他们看到纺织业调整重组的曙光和希望,为了迎接重大转机的到来,他们超前行动,选定了压锭后的改造项目——新上化纤仿毛、毛混纺面料项目。这样一是为了抢市场,二是想做到主动调整,不失时机,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支持动作快
  这一次纺织压锭能有如此大、如此快的动作,与各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密切相关。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把纺织压锭解困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各地政府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许多省市开年第一次常务会议的第一项议题就是纺织突破口战役。几乎所有有压锭任务的省市,在省、市两级都成立了棉纺压锭调整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省、市长任组长,经贸委主任、纺织厅(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财政、金融、工商、土地、劳动、社保等各部门组成。许多省市提出,要像抓米袋子、菜篮子那样抓纺织突破口工程。
  上海、山东、江苏等落实了压锭补贴和贷款资金,并优先考虑纺织企业所需兼并破产呆坏账准备金。成都市承诺,每压1万锭,除国家和省财政的补贴外,市财政再补贴300万元。重庆被列为直辖市不到一年,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资金,但给了纺织特殊的支持:除压锭资金外,每压1万锭,市政府再拿出300万元用于纺织的调整。他们说得好,国家把纺织业作为突破口,解决了我们多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个契机呢!
  济南、青岛、郑州、天津、武汉等城市的纺织业,多年来一直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一次,各城市特别在纺织业的整体调整重组、兼并破产、人员的分流安置、资金的落实、政策的到位方面重点倾斜。
  湖北省副省长周坚卫说,我省对压锭的财政补贴保证到位。湖北再穷,压锭资金还是拿得出的。据了解,湖北压锭资金已列入财政预算。在2月20日武汉江南集团压缩2万锭的压锭现场,武汉市财政局和工商银行武汉分行分别为其提供的30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和400万元贴息贷款当场兑现。
  政府支持,是这次纺织业压锭重组开局顺利的重要原因。
  机遇来了,抓住它,纺织业将重新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