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8阅读
  • 0回复

加快房改启动住宅消费——开拓市场保增长系列述评(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快房改启动住宅消费
  ——开拓市场保增长系列述评(五)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扩大国内需求时,上上下下都把眼光投向了住房。
  住宅消费是否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呢?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住宅,人们有这样的共识,即它是一个消费潜力巨大、产业关联度高而无技术障碍的产业。住宅建设可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电子等几十个行业的发展,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1997年我国住宅销售面积虽然增长了15.9%,却大大低于住宅空置面积增长23.7%的水平,房地产投资首次出现了下降局面。由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6年的13.9%下降到12.3%,所以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回落约3个百分点,减弱了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因此,1998年能否使住宅建设投资有一个较大的增长,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8%的目标能否实现。
  然而,仅仅靠增加住宅建设投资还不足以使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必须启动住宅消费。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有没有可能启动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首先,在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向中外记者宣布,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本届政府要抓的五项改革之一就是住房制度改革。朱镕基强调:“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政府的这种决心,无疑是制定和推行各项启动住宅消费政策最有力的保证。
  其次,是城镇居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目前,我们的住房水平还很低,无论是人均居住面积,还是住房的质量、功能和环境,都离小康水平有相当距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到1996年底,全国还有300多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有33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需要改造,在“九五”期间大约有1300万新婚夫妇需要住房,到2000年城市人口将比1996年净增1075万。
  第三,城镇居民用于住房消费的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尚有改善余地。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支出(包括租金、燃料和能源)占总消费的比重为7.7%,而日本在1992年高达20.2%,印度1995年达19.4%,巴基斯坦达17.7%,就连我国农村居民也达到13.9%。改革开放20年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储蓄不断增长,购房置业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据对北京市民的储蓄意向调查,准备用于购房的占第四位,准备用于装修住房的占第六位。这些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对增加住房消费,有了一定承受能力。
  当前启动住宅消费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最重要的是加快房改。首先,通过房改停止福利分房的做法,改变无偿分房的观念,转而面向市场解决住房问题。其次是通过房改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增加职工工资中住房工资的含量,提高住房消费能力。三是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放开住房的二、三级市场,通过鼓励住房流通来刺激住房消费。
  可喜的是,房改近年来在局部出现了许多亮点,为建立住房新体制展示了希望。广东的一些市县已率先实现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了住房商品化机制的雏形。去年以来,上海、广州、天津及山东、陕西等地方已宣布停止住房无偿分配,开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有关方面也已宣布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福利分房,这对启动住房消费,无疑创造了很好的市场氛围。
  在加快房改的同时,国家也应加大改革有关金融政策支持的力度。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是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到1997年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70亿元,占银行资产的比例小到可忽略不计。今年,中央银行已把提供这项业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银行,在对住房发展提供的1000亿元贷款规划中,明确鼓励向支持居民个人住房消费倾斜。
  今年我国住房建设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将安居工程建设范围扩大到以满足广大中等经济水平以下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1998年首批国家安居工程的计划投资总规模为419亿元。它意味着,政府加大了建立面向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宅供应体系的力度。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以及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各项政策的力度加大,取消不合理收费的步伐也一定会加快,房价这道门坎会越来越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