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走向市场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08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走向市场之后……
  本报记者 刘琼
  一个险些散伙的合唱团,在文化市场的波浪中却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越办越有光彩,收入明显增多,这是为什么?
  4月10日晚,北京音乐厅,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唱的德国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匠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在舒缓的混声合唱声中画下休止符。
  乐池里,满头白发的美国指挥黑尔·毕什站在乐池里一次又一次地朝合唱团跷起大拇指。
  台下,两名德国合唱团团员眼角早已渗出感动的泪水。
  事后,他们专门拜访指挥,表达对合唱团全体成员的敬意。国内一些媒体也纷纷著文,盛赞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亚洲首唱这首音乐界公认的合唱难曲的勇气。
  然而,谁曾想到,一年多以前,也是在北京音乐厅,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上演了一出闹剧式的悲剧……
  争取来的“附属”地位
  1996年7月,在文化部下辖的文艺团体改组中,原中央乐团易名中国交响乐团,由原中央乐团交响团组建。原中央乐团合唱团部分人分流到中国歌剧院和中央歌剧舞剧院;余下三十来人除发给百分之六十基本工资外,主管部门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第二天就要宣布文化部改革方案了,眼瞅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合唱艺术团有可能解散,团员们怎能不着急?7月正热,备受生存压力的团员们心火更旺。北京音乐厅的后台,演出尚未结束,突然,一个情绪恶劣到极点的女团员实在无法自控,伸手打了身边指挥左文龙一个耳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几秒钟后,委屈的眼泪几乎同时从打人者和被打者的心底流出。同时流泪的还有李培智这个老团员的心:无论如何,这个拥有许多国家一流好嗓子的合唱队伍不能散!唯一的出路,自找门路。
  为此,炎炎烈日下的北京街头巷尾,奔走着老指挥严良堃和李培智等人四处游说的身影。团里六十四个编制最终保留下来,但条件也是“苛刻”的:作为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每年除了上级部门补贴的二万四千元外,要“自己养活自己”,不享受交响团的任何待遇。此令一下,合唱团里几乎一无所有,没有一分钱流动资金,没有一平方米排练厅,甚至连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只剩亟待养活的六十四个团员。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李培智精神压力更重了。
  置于死地而后生
  从昔日的养尊处优“沦落”为“自己养活自己”,团里这些国内外音乐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承受了最初的阵痛后,并未停留在单纯的失落和悲哀上,而是擦干眼泪努力自救。没有排练厅,就发动力量四处去借;资金不足,最大限度地降低演出成本,领唱兼合唱,演员兼后勤,不养闲人,不置小车;严格执行排演制度,请假一次扣一百元奖金,迟到一次扣五十元,经常不排练者不得上台演出;团员平时只拿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其他部分有效益后补齐,全团分担演出压力;等等。
  高山流水有知音。北京音乐厅看好该团,不论票房如何,每年与其签约演出二十多场。北京市科委决定1996年至2000年,每年给予合唱团三十万元赞助,合唱团负责辅导科委开展文化活动。拳打脚踢了一年左右,去年该团的业务收入近一百万元,团员每月人均收入也能达二千多元。“进入市场不可怕,事实证明,我们还能活下来。”时至今日,团长李培智可以略微舒口气了。
  最重要的是,今年年初,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的“附属”二字去掉了。许多人认为,被“逼下海”的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一年多来虽“疲于生计”,但演出质量却较原来更好。原因不难解释。李培智说:“逼到这个地步,不练不行呀。”没有观众,就要“下岗”,就要挨饿,不过残酷的市场有时也是理性的,观众非常认可艺术质量。在社会音乐学院一楼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就是合唱团争取到的唯一的一间办公室。团员李初建、许晶等人给我讲述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从前排《弥撒曲》排到最后,应有的七十个人往往来不了三十人。现在,一个星期有时候要排练十几场,肉做的嗓子尽管很疼,可极少有人无故不来。
  欣慰中的忧思
  作为“附属”的合唱团,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活得有滋有味;与此同时,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合唱团一些“吃皇粮”的演员纷纷跳槽到该团。这个现象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包养众多文艺团体的时代已过去了,文艺团体走向市场是不可避免的。被“逼”下海的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从伸手向国家要钱,转为通过艺术活动向社会要效益;从一味地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在文化市场初步立住脚。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探索为文艺团体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改革的先行者,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的路走得很辛苦,尚存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没有排练厅,请不起一流乐团,养不起顶尖的指挥、独唱演员,使演出质量不得不打折扣。此外,队伍老化得厉害。由于编制的限制,老的出不去,新的就进不来。合唱团也许尚未意识到,队伍的不断老化,也是演出水平的隐患。
  最不容忽视的是,迫于生存,这一年多,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经济行为远远多于艺术行为。李培智十分无奈地告诉记者,经典的作品能锻造合唱水平,开阔观众欣赏视野,作为国家一流合唱团,不能不加以引介。但目前的市场决定了这样的音乐会票房肯定很惨。以上演《B小调弥撒曲》为例,排练一个月花掉近七万,而票房只卖了三四千元。长此以往,团员吃什么?因此肯定不能多演,只能多演难度小、有票房的音乐会。作为已走向市场的文艺团体,他们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关键是,文艺市场改革如果以牺牲高精尖艺术为代价,是否惨重了些?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仅文艺团体需要好好思索,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慎重考虑考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