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安徽确定粮食顺价销售最低价 榆树粮食企业靠改革走出新天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确定粮食顺价销售最低价
  榆树粮食企业靠改革走出新天地
  本报合肥5月27日电 记者刘杰报道:在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中打了漂亮仗的安徽省,在执行国务院粮食顺价销售政策中同样认真。日前,省物价局、省粮食局又联合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全省近期粮食顺价销售最低价格,以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安徽作为粮食大省,去年粮食再度喜获丰收之后,坚持把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政策的“及时雨”送到千家万户,全年收购粮食888万吨,当年增产的近百万吨粮食也基本收了上来。接着,省粮食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物价局又联合下文特别强调,“敞开收购”是基础,“顺价销售”是关键,“封闭运行”是保证,“深化改革”是前提。顺价销售就是开渠,渠开好了,粮食顺价“流动”,才能更好地执行国家保护价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徽省今年明确规定了全省近期粮食顺价销售最低价格:每50公斤标一中籼(杂交)米124元、特二面粉120元,成本高的地区可适当上浮。其他品种和等级的成品粮销售价格按照合理的比价、差价,由各地自行安排。原粮销售价格以进价加实际发生的费用为基础,以不发生新的亏损为原则由各地自行安排。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立即行动,挂牌销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监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到3月份为止,全省各地共销售粮食448万多吨,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时对启动市场粮价,遏制粮食企业亏损现象以及拉动今年夏粮收购起到了一定作用。
  本报吉林5月27日电 记者汪波报道:吉林省榆树市粮食企业面对亏损,不等不靠,企业改革先行一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市通过实行减员增效,拓宽生产门路等改革措施,一举走出困境。
  榆树是吉林省产粮大市,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20亿公斤,1997年达到20.5亿公斤。但由于多种因素,全市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等问题十分突出:粮食流通不畅,61户企业、1.2万名职工工资没保证,5000名富余职工难安置……企业陷入了严重困境。
  巨大的压力,把榆树粮食企业逼上了改革之路。他们决定,在继续抓好主业经营的同时,另辟新的生产门路,在内部转岗上下功夫。1996年,他们及时抓住生猪生产处于低谷这个空当,建成投产了一座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一年时间就实现利润320万元。随之又在闵家粮库建起了种鸡厂,年产种蛋720万枚,年可孵化鸡雏360万羽。
  榆树市粮食企业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发展饲料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全市畜牧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吉斯肉类有限公司划归粮食部门管理,组成了有吉斯肉类有限公司、硕丰饲料加工厂、育民粮库种猪场等7个紧密层企业的集团,固定资产总额达2.5亿元。同时还吸收了42家粮库集团饲养场为松散型企业,形成了一个风险共担、利益互补、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改革使该市粮食企业路越走越宽。全系统的养殖业和加工业,可就地转化粮食20万吨,既减轻了仓储压力,又缓解了粮食储运难、销售难的矛盾,并拓宽了创收门路,减少了经营性亏损。到去年底,全系统养殖业共获利3000万元,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主营业务的减员增效,使主业的亏损在副业上得到一定的弥补。由于经营领域的扩大,也为妥善分流富余职工创造了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