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周韶华的坐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6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周韶华的坐标
  刘骁纯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水墨画来说,文人画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要么延续、要么反叛、要么延续兼反叛,但却不能不理睬它。正是基于对文人画的不同态度,便形成了继承文人画传统而借古开今和背离文人画传统而另求生路的两大基本路向。
  回首百年,“文人系统”在“质”上占优势,“非文人系统”则在艺术观念的开拓、艺术生产力的解放、艺术发展的前瞻性上占优势。
  确定老画家周韶华在非文人系统中的地位,绝不是用“非文人系统”去否定“文人系统”,而只是看他在同一系统中做了些什么别人未做或别人不做的事。在周韶华之前,这个系统与“文人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家进入创造期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西画入手、寻求水墨艺术的革新,并在中西融合中为水墨艺术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更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这个系统的艺术家越到创作后期越强调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周韶华便是这种回归趋向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周韶华的独特性在于他不是从西画入手,而是从中国大传统入手寻求中西融合,从而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转折性人物。
  周韶华之所以能成为转折性人物,在于他理论思考和艺术实践双向努力的系统性。
  周韶华八十年代以来出版了四部著述计一百余万言,其中最有播散力的理论思考一是“隔代遗传”,即“咬破文人画的茧子”,“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六朝以远,驰骋于汉唐秦楚,上溯春秋周殷,直到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二是“横向移植”,即积极借鉴国外的、民间的、姐妹艺术中的一切于己有益的因素;三是“全方位观照”,即“传统与现代契合,东方与西方融会”,“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相联”。而“全方位观照”的入手处便是广义的中国文化传统。
  他不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十八年来,周韶华寻访中国名山大川、文化古迹,而黄河寻源则是他艺术创造的起步。
  周韶华初创了自己的“格式规范”,仅从其近年创作看,至少有以下几点直接获益于大传统:①走出文人画的圈子,他将笔墨第一转化成了结构第一,韵味第一转化成了气势第一,功夫第一转化成了胆识第一。这对文人画特别是清代正统文人画常有的精神柔靡和结构疲软的倾向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反拨。②他不仅强调了画面的整体结构,而且从结构的角度更深地把握了笔墨的现代意义,即将笔墨理解为笔痕墨迹相互关系的结构。因此,行笔未必一波三折,直线也可以在关系的咬合中形成佳构。③受荆楚艺术的影响,他创立了以浓重的黑红两色冲突为基调的个人色彩风格,并正在摸索飞动的笔墨格律。
  “以东方融会西方”,是周韶华在“非文人系统”中的独特坐标。从中国艺术的大传统入手,是周韶华在两大水墨系统中的独特坐标。(压题作品为周韶华《长河落日》)(附图片)
△天山积雪 周韶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