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兴安岭下粉丝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8
第12版(副刊)
专栏:

  兴安岭下粉丝村
  王忠范
  几场细雨,踩出遍地的青翠,风刮动着厚厚的清香。大兴安岭下地房子村的万亩马铃薯全都开花了,或紫或红或蓝或粉,轰轰烈烈,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大花毯扑面而来。
  绿树掩映之中,十里红砖院墙绵延相连,一座座青堂瓦舍干净明亮,展示出几分新农村的丰采。整个村落与山水林田相偎相依,那样自然、融合与美丽。这偏僻的北国山村里装了有线电视,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农家宅院里又用上了数字程控电话。阳光下,储蓄所那块醒目的牌子透出勃勃生机,屋里传来声声欢笑。这牌子彻底遮住了山村贫困的过去,再也看不见村民那愁苦的面容了。哈尔滨的姑娘来这里找对象,齐齐哈尔的小伙子来这里安家落户,沈阳、大连和附近小城镇的数百人来这里打工……这一连串从没有过的新鲜事儿,给小村带来了活力和灵气,小村人也引以为豪:“你看咱们的地房子!”
  地房子富了,富在粉丝上,号称内蒙古粉丝基地。
  1991年的早春天气使人在温馨中感觉到醒人的清爽,那种雪化草长的涌动挤满了心田。经过全村党员的选举,三十五岁的宫会仁走上了支部书记的岗位,当场他只说了一句话:“把大家领上富路才是真格的。”夜里,老实憨厚的宫会仁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窗外的星星像群众的眼睛都在望着他。他想村里黄沙土地块多,若多种马铃薯实行再加工,也许是条好路子。那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他进城请来农业技术员,勘察土地、研究气温、筹划办粉丝企业,从前坡到后岭,几乎走遍了每一块土地。面对宫会仁和技术员的身影,全村人张着嘴看着,笑着,议论着。
  从一串串脚印和一滴滴汗水中,宫会仁捋清了思路:发展马铃薯,兴办粉丝业。但宫会仁懂得农民是眼见为实的,便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试种试生产。秋风刮起金色的芳香时,马铃薯丰收了,随之十几户粉丝作坊开业了,村民的眼睛也骤然一亮。这时候,就在粉丝晾晒场上举行了村民大会。宫会仁挽起袖子,讲市场经济,讲村办企业,讲地房子的未来,口若悬河,石破天惊。不可抑制的笑声和掌声一阵又一阵地响起来,在小村的上空回荡、扩散。村民们说,这个秋天是地房子历史上最重要的秋天。
  转过年,粉坊增加了,可手工生产实在笨重,又影响粉丝质量。宫会仁背起小包,北上海拉尔,南下西安,争取资金办电,引进技术和设备,给地房子人开创出更广阔的天地。
  又一个明媚的春天来到了,全村一举播种马铃薯一万五千亩。从幼苗摇翠到薯花盛开到秧叶黑绿,人们追着季节耕耘着渴盼着憧憬着,大地上不时荡起欢歌笑语。随着一车车马铃薯和沉甸甸的秋色拉进村里,八十五户粉丝作坊同时开动,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石磨声声,机声阵阵,细水淙淙,台架铮铮,整个村子沸沸扬扬。一块块晾晒场地排列成阵,那悬起的挂挂粉丝仿佛是抖开的碎瀑,涌浪扬波,摆风映云,好不壮观。干透的粉丝白如雪,亮似银,纤细柔韧,清纯洁净,耀人眼目。城里的车一辆辆开来,远近十几个省市的订货单一份份发来。韩国的客商也来了,他们耸肩惊叹:这小小的山村竟生产出如此高级的粉丝!
  宫会仁憋不住一腔的喜悦,笑出满脸的红光,他掰着手指算出一笔大账:每年种植马铃薯一万五千亩,年产粉丝二百五十万公斤,总收入超过一千万元。日子富了,小村变样了,农民心更盛劲更足奔头更大了,他们办起内蒙古第一家粉丝批发市场。古老的地房子村在大兴安岭下展开了一幅绚丽的画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