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贺兰山下的历史性转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3
第1版(要闻)
专栏: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贺兰山下的历史性转折
  本报记者 胡继鸿
  编者按: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40年披荆斩棘,40年风雨兼程,特别是20年改革开放,今日贺兰山下一派生机。位居祖国西北内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世纪之交看宁夏,各族英雄儿女,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豪情满怀,阔步前进。
  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来自宁夏的报道,以此献给宁夏回族自治区500万各族干部和群众。
  千家万户“叮铃铃”,街上立起电话亭。电信,如此之深地融入并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充满了同样现代的气息,即便身处全国最贫困的西海固地区,也能随时随地与外界联系。
  也许,不少人以为,这算不了什么。然而,如果我们回眸40年,仅从这一侧面,就能深切地感到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它折射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告别“一穷二白”
  用“一穷二白”一词来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的宁夏,是再确切不过了。
  旧中国,处在反动势力残酷统治之下的宁夏,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宁夏仅有一家面粉厂和一座枪械厂,工业基本是空白,有的只是手工作坊,社会总产值仅为1.3亿元,工业总产值只有区区1200多万元;没有一寸铁路,极少的一点公路也是由大车道修补而成,客货运输全靠人力畜力;年人均消费水平只有60元左右,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不到20元。
  是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给宁夏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封建军阀肆意欺压少数民族同胞的苦难岁月的彻底完结。党中央十分了解回族同胞的心愿,十分关心回族聚居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958年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使得回族同胞进一步拥有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对于新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和国家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帮助和鼓励其加快发展,以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宁夏人民不会忘记国家对宁夏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在国家的支持下,宁夏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工业门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初步奠定了发展基础。仅1958年到1960年的3年间,宁夏的基建投资总额就达到5.8亿元,是1950—1957年总和的6.9倍,建成一批煤炭、电力、机械、轻纺和建材工业。直到今天,国家每年给予宁夏的各种补贴仍高达10余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宁夏许多重点工程的建设。
  宁夏人民也不会忘记兄弟省市和数十万支宁人员的无私奉献。自治区的成立,使兄弟省市支援宁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全国各地来宁夏支援建设人员多达23万人。60年代以后,又有大批外地人进入宁夏。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留在宁夏,他们的子孙也在为宁夏建设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前10年,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却仍然不断增加对宁夏的投资。这一时期,宁夏每年的基建投资都在2亿元以上,加上三线建设、从东北等地搬迁来以及兴建、扩建的一批现代工业企业,使得宁夏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日渐雄厚,1978年工业总产值跃上13.8亿元。
  宁夏成功走出“一穷二白”的窘境,充分印证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胜利,是宁夏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成功体现。
  冲破封闭篱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宁夏这个内陆的山山水水。
  相比其他省份,宁夏的经济优势虽然不多,但曾经也相当突出。宁夏的大米、煤炭等产品,计划经济年代颇受市场的青睐,享有名牌产品的盛誉。可是,就是因为思想上没有及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轨道上来,而备受市场的残酷折磨———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已无多少优势可言了!发挥优势,到市场上拼搏,成了宁夏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种好大米,多出优质煤,进一步开发当地资源,突出优势产业,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是宁夏思想解放的另一重要目标,更是宁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90年代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武装。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但是,宁夏人别无选择。终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接受大胆创新、顽强拼搏、自谋出路等观念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思想的解放,引致行动的解放。从此,宁夏人的聪明才智得以释放,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自治区计委提供的数字,充分印证了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为增强。199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6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7.8%上升到34%,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比1957年增长202.5倍;全区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并正在加紧培育化工、冶金、机电、建材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等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包兰、宝中铁路纵贯全境,宁夏已成为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瓶颈”制约大为缓解。1997年,铁路货运量达到1821万吨;由12条国道、省道干线构成的公路网覆盖全区城乡,78%的村通公路;新建的银川河东机场于去年通航,开通了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杭州等城市的空中航线,从根本上改变了宁夏航空设施落后、空中通道不畅的状况;通信,建成覆盖全区的数字微波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和多媒体信息网,全区实现乡镇电话程控化,电话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明年将实现全区村村通电话;城市道路、集中供热和农村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在全国第七个、西北地区和5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4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45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9.7倍和12.3倍;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五位、西北五省区第一位;肉禽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的产量大幅提高,不但实现了自给,而且还大量销往区外;城乡人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7.9平方米和8.8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为宁夏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
  铸造新的辉煌
  在为40年的成就欣喜之际,自治区的党政领导保持着清醒头脑:宁夏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不断后移,自我发展的能力亟待加强。新形势下,如何振兴宁夏经济,加速前进脚步,成为宁夏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
  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宁夏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必须调整宁夏的发展思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宁夏,出路只有一条———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宁夏干部的头脑。在全局谋划、工作思路上,要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宁夏的实践,并且要用足用好中央赋予的民族自治政策,加快发展速度,赶上全国经济这趟疾速奔驰的列车。
  本着务实的态度,今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勾画出了宁夏跨世纪的发展蓝图———到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西部地区居于中上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黄河灌区全面实现小康,逐步迈向富裕。
  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时势,提出了十六字“宁夏精神”: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在改革方面,宁夏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使其继续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拓宽经营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快地进入成熟期,力图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开放,毛如柏认为:从对外开放多年的成效看,扩大东西合作更符合宁夏的现实,更能促进宁夏的发展。因此,宁夏除继续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还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东部地区积极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目前已制订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各方投资开发宁夏的农业资源和能源。
  宁夏还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大胆提出“经济核心区”的构想,其主旨是,把宁夏中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4座城市联合起来,组成“经济核心区”,赋予特殊的优惠政策,给以特别的支持,扩大其开放程度,使其加速发展、先富起来,增强宁夏的整体经济实力,从而带动西海固贫困地区的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多年来均衡发展的宁夏,如石击水,涟漪万千。这一战略构想的顺利实现,将给宁夏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拉力。目前,“经济核心区”的构想已在实施。
  一连串极具开拓精神的举措,在500万回汉各族儿女中已然产生巨大的冲击波,人们的观念正在迅速发生转变。由此激发出的,将是无穷的创造力。
  世纪之交的宁夏,正发生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转折。
  贺兰山下的这片热土,定将迎来新的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