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加快培育农村市场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百分之六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12
第1版(要闻)
专栏:阔步前进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培育农村市场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百分之六十
  本报北京10月11日讯 记者董建勤报道:9月末,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蔬菜中心的西瓜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后,2亿公斤一销而空;此前一两个月,地处重灾区的湖南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批发市场的蔬菜,本地菜只占30%,七成为外省或非灾区调运而来,保障了菜价没有明显波动。
  发生在今夏特大洪涝灾害中的这一南一北事例就如一粒水珠辉映阳光一般,折射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20年来的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已由80年代的4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全国性、区域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4500多家批发市场成为大流通的主渠道。
  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也在逐步发育:各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包括“四荒”拍卖)开始运作;农村劳动力跨省、区向沿海地区、城镇流动,每年以千万人计;资金的融通及人才的流动日益拓展,市场机制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农村市场主体逐步发展成熟。
  回眸20载春秋,人们不难发现农村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取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广大农民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取消了实行长达30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鱼、肉、蛋、奶、菜等大多数农产品,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和推进。“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农产品长期短缺局面的基本结束,90%以上的农副产品达到供求平衡或供略过于求,而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日益不相适应,难以把握市场信息。进入90年代,“龙头企业”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成为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的引人注目亮点,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资料表明,11800多家龙头企业介入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带动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成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农业市场化的另一面是面向国际市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我国广泛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对外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开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年来,农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引进了数以万计的农作物及畜禽良种和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7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47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6.3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