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西北秘史的阅读者——读张林和他的《天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0-08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西北秘史的阅读者
  ——读张林和他的《天界》
  师永刚
  西北是什么?是我们在遥远时刻对于一块地方的猜想,还是一首诗在我们内心想象的伸展?这种因为一块地域而产生的感受总是那样强烈地撞击着我。我不知道这块我已呆了十二年的异域,究竟深藏着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和魅力,令我一看到它,就内心颤动,无法自抑。这么多年来,我竟有一种可怕的感受,那就是在她身边的时间越长,我发现她在我心中就越是陌生。那种内心的隔膜总是让我如同局外人似的,站在她的外围。
  这种怪异的感觉一直让我不宁。因为你不能原谅自己,竟对一块呆了许多年的地方,几乎一无所知。而对许多的人来说,西北也许仅是个人想象力的文化代码。而了解她的人是谁呢?本世纪四十年代,有个叫范长江的先生走过了这片中国的西北角。我们对于那些年代的认识也许仅仅源于此吧!其后,我们还看见了马丽华、周涛等等的人,他们试图从个人的角度去完善这块过于庞大的地域。但任何人的发现,似乎在引起世人惊奇与新鲜的同时,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新的期待。就在这时候,有个叫张林的军人走进了这片神秘的地域。但他所看到的却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充满了距离与传奇的世界。那世界在海拔高度五千米的地方,他认为这里就是隔开神人与凡人世界的一道界限,是《天界》。而在天界里生活的这群人,却是一群平常得令人不可思议的军人。
  用整整一百天去走遍大西北的所有边防线,用自己的双手抚摸所有的西部中国的界碑,用自己的双脚踏上中国境内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四个五千米以上的哨所,用三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来完成对于这块独一无二的世界的探访,用一个士兵起码的责任感来看清这块国土的每一寸……从西藏阿里的中尼六号界碑,走到甘肃中蒙边境交接地184号界碑,全部行程二万公里,这就是产生这本书的所有代价。也是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所有事实。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壮举。是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探险奇迹。据我所知,像张林和他的向导们这样真正走遍西北边防的行动,这种属于军事行动般的探险,几乎绝无仅有。因为这几个家伙很认真地走上过世界上最高的四个五千米的哨所。
  而写出这本书的作家张林,就是这次探险的头儿。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还是张林们在这次探险中的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行走。我边读边想象着张林他们在每次出发时的心境。那些遥远的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阿里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等的高原大地,一次次地将他们踩在脚下时的那种悲壮和欢乐。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许多与他们一样的在路上的行走者。也就在他们正在高原上行走时,那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消失于他试图穿越的沙漠死海中。这些勇敢的行者们,用一种与自然与土地抗争的惊人勇气,走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我无法探究这些人所要寻求的意义,但这种近似于悲剧的行为本身,就让我们这些享尽了平凡幸福的人们目瞪口呆了。但张林们的行走本身却让我有些无言以对。他们也许刚开始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功利意识,试图从这次行走中,找到属于个人的光荣与梦想。但很快,他们就从此行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于死亡的威胁中醒过来了。那种在生死中产生的友谊,对于死亡的重新认识和尘世间的许多恩怨情仇,似乎一下子就变得不太重要了,而一些以前被人淡忘甚至遗忘的理想、那些真挚的人间情感,一下子就成为了他们的行为规则,而这一切的转变竟是那样的自然……但这种“追求意义的努力”,正如张林在他的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其实,被人记住还是遗忘,对于边防的生者与死者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努力让生命发光并真的放射出了光芒,这就足够了。”这些踏遍昆仑的好汉们,满怀激情地试图对他们的行动做一次很隆重的纪念活动。没想到,一个六岁小女孩的一句话却使张林几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张林问那个小女孩,什么叫边防?那个小女孩天真地说,不知道,我爸爸没给我讲过。这句话几乎让张林有种极度的震惊,那条遥远的边防线,许多的把生命留在了那里的人们的生存究竟有何意义?我觉得张林在写这本书时,几乎就是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于那块土地的挚爱与热情在写作。那些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深切叹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使人几无回避之地。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应该感受到这种朴素情感的冲洗。而我也就是从这本书中,真正看懂了生存在另外一个世界高度的战士状态。他们用另外一种我们完全回避的态度在过着我们拒绝的生活,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的一种使命与理想。而正是这种与我们拉开距离的生存,使我好几次击案叹息。而读至结束,我竟想起一句什么人留下的一句话。那人说:活着的人就好好的活着吧,不要指望别人会把你记住。
  但历史却会把你们刻在天地的中间,人心的中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