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5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尊敬的多布列佐夫院长,
  尊敬的各位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
  久闻新西伯利亚有座科学城。百闻不如一见,你们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气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曾长期在科技部门工作,可以说我们是同行,同行相见,倍感亲切。
  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大国,俄罗斯科学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齐奥尔科夫斯基、波波夫等,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光辉名字。现在,俄罗斯在许多关键科技领域仍居世界先进行列。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是一个著名的实力雄厚的科学基地。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在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你们都取得了大量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了像拉夫连季耶夫、坎托罗维奇、杜比宁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一个17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约100个各类研究所、20所高校、数万名科研人员,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
  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方面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莫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本世纪前期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5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和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引发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本世纪中叶以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极端条件下的物性和相互作用,为创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清洁高效的工艺提供了新的基础知识;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信息技术向最广泛的应用领域进军,同科技、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为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宇宙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了解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统一图景;地球科学愈来愈趋向综合化,为人类探索、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加了新的能力。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
  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教育和科学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以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在规划现代化建设蓝图时,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最近我们又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就是要从下个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前景出发,明确新的科技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成就,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在21世纪里,我们将实现科学和教育的腾飞,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不断前进。
  中国十分重视加强同国际科技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的有益经验。中国同俄罗斯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正在顺利发展,这是令人高兴的。西伯利亚科学中心同中国的很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新西伯利亚核物理所、催化所等同中国的有关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俄罗斯的科技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俄罗斯科学界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在日益增强,科技市场十分广阔。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有着远大的前景。我这次来访特意请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参加代表团,请允许我介绍他同你们认识。
  发展科学研究,推动技术进步,就是要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要科学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我衷心希望两国科研部门建立更多的联系,取得更大的合作成果,造福于两国人民,造福于世界人民。
  中俄两国都是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现在,我们两国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得很好。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次我同叶利钦总统就中俄关系的跨世纪发展进行了规划。我们一致认为,在新的世纪,中俄两国应继续恪守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应坚持平等信任,互利合作,携手并进,共同迎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共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宁和繁荣而奋斗。
  中俄关系史告诉我们,我们两大邻国注定要友好相处,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支持对方的稳定和发展,体谅对方的特点和关切。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俄罗斯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我们两国发展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友好协商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基本国策。
  朋友们,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人民。我们两国都有重视教育和科学的优良传统。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们两国人民一定会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科学家、各位朋友在科学研究这一崇高事业中取得新的成就!祝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本报新西伯利亚11月24日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