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火种”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8
第1版(要闻)
专栏:喜看改革开放二十年征文

  “火种”的变迁
  熊朝学
  我家住在鄂西北偏远贫困的山区里。20多年前,在我们的山村里,几乎没有人能买得起2分钱1包的火柴,因此,保管“火种”就成了各家各户的生活大事。那时候,保管火种有三种方法:一是在灶堂留火,即每顿做完饭,将一节木柴埋进火灰,到下一顿做饭将其火炭刨出来;二是用玉米“胡子”或是“艾蒿”搓成长长的“火绳”,点燃后,挂在家中,供“引火”时使用。
  我家住独庄儿,有一年冬天,父亲出门去修“老白”公路(老河口到陕西省白河县),不料天降大雪,母亲埋在灶堂的火种绝了火。为了一家人吃上饭,母亲让我到五里外的邻家去借火种。回来的路上,我一不小心滚下了山坡,火种也被雪水浸灭了,脸上也被石头划得鲜血直流,至今还有一块小疤。那年月吃饭可真难,为了火种,父亲常叹息,母亲也不知多少次流下辛酸的眼泪。我常想,如果家里也能用上火柴该多好。
  这种愿望在农村改革后的第一个冬天终于实现了。1979年,我们家里承包了6亩土地,当年解决了温饱,家里第一次卖余粮有了一小笔收入,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了100包火柴和一个煤油打火机,从此再不为“火种”而烦恼了。随后的几年里,家里用的点火工具越来越先进,从火柴到打火机,从煤油打火机到汽油打火机,从汽油打火机到电子打火机,既安全又方便。父亲的火镰已成了历史“文物”。
  进入90年代,不少家庭用上了液化气,每次下班回家,只要“嘭”地一声打着液化气,香喷喷的饭菜一会儿就上了桌。前后20年,家用“火种”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这在20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委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