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6阅读
  • 0回复

齐心协力扎实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齐心协力扎实工作
  本报评论员
  中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这是一项极其光荣、艰巨、紧迫的任务。
  尽管在“三年脱困”第一年就遭遇了特大洪水和亚洲金融危机,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仍然达到了7.8%的较高速度,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报从今天起刊登全国冶金行业扭亏增盈的记者述评,就是为了客观地介绍他们在“三年脱困”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供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广大国有企业参考、借鉴。
  冶金行业扭亏增盈的实践告诉我们,“三年脱困”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样,首先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近年来,一些同志受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说法影响,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缺乏信心。其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培养出了一支好的骨干队伍。2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过近几年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磨练,国有企业的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已发生很大转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已大大增强。尤其应该看到,实现“三年脱困”目前已出现许多“利好”因素:一是去年国有企业实行的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等措施,为今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利率的下调不仅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而且刺激了投资;三是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预计将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去年以来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下降幅度逐季减缓,劳动生产率逐月提高,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生产经营后劲增强,各方面情况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的任务虽然艰巨,但在各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冶金行业扭亏增盈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三年脱困”要实行正确的工作方法,认真解决到达“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首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亏损企业自身眼睛向内、奋力挖潜、增产增收之外,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有关的中央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综合经济部门,应该携起手来合力帮助企业扭亏脱困。其次,企业建立好的经营机制十分重要,但在当前,为亏损企业配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企业一把手更为重要。鉴于“三年脱困”时间紧迫,各地区、各行业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紧调整亏损企业的领导班子。冶金行业去年摘掉“亏损大户”帽子的8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在果断调整领导班子后迅速出现新气象的。第三,亏损企业的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松弛是共同性的原因,这就很有必要进一步学习邯钢的经验,也就是说很有必要念好“学邯钢”这本“真经”。邯钢经验是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
  今年是实现“三年脱困”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只要方方面面思想统一,信心坚定,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就会有更多的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摘掉亏损帽子进而摆脱困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