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刮目相看西海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0-16
第1版(要闻)
专栏:

  刮目相看西海固
  本报记者韩晓丽杨涌
  因为贫瘠,宁夏西海固闻名遐迩。
  经过十几年的扶贫攻坚,西海固会不会给人一个惊喜?
  前不久,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欣慰地发现这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西海固200多万回汉人民抓住国家大力开发“三西”地区的机遇,向贫困挑战,靠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区贫困面已由70%下降至12.9%,贫困人口由140万减少到28万;有5个县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目标;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的目标。
  生态农业是千秋大业
  从银川行车至西海固,沿途树木挺拔,庄稼茁壮。进入彭阳县茹河谷地,迎面一幅立体图画:公路两侧耸立着高高的新疆杨,河谷地带是油绿的玉米土豆间种作物,远处的山丘林草茂密、层峦叠翠,令人不敢相信这里是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的干旱山区。这个奇迹出现在刚刚诞生15年的彭阳县。15年前彭阳还是固原县一个区的时候,她是西海固贫穷面貌的缩影:“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建县后,彭阳人民把可持续发展方略作为千秋大业来实施。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种了毁,毁了种”的情况,他们实行了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山顶种草还牧,山坡修建梯田,地埂沟壑栽种林草,使75万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由建县时的3%提高到13%,治理小流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农田面积由4.2万亩增加到68万亩,人均有粮由建县初的228公斤增加到447公斤,农民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山顶沙棘山桃戴帽,山坡地埂杏树缠腰,庭院四旁苹果梨桃,土石山区针阔混交”是小流域治理的立体写照。在国家“三西”资金重点投资项目西吉县城郊乡马营小流域综合治理点,放眼望去,层层梯田蔚为壮观,油绿的土豆苗、黄绿的糜子,犹如一块块美丽的毯子。县农建办的同志介绍:小流域治理很受农民的欢迎,原先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1998年这个流域人均有粮820公斤,人均纯收入1078元。
  据统计,目前固原地区已有194条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兴修农田373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75万亩,种草297万亩。
  从根本上改变干旱贫瘠的面貌,小流域治理是从长计议的一步好棋。且不说生态上的重大意义,仅只坡改梯,就至少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而种树则使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到去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由70年代的5.1%提高到10.4%,其中以“两杏一果”为主的经果林迅速发展,年产值近3600万元。
  在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杨万珍承包的果园里,我们见到了这位47岁的林果大户和他满沟的果树。1988年刚开始种树时,他拿鸡蛋大老远跑到甘肃平凉去换树苗。1990年起,县林业局连续3年为他免费提供树苗。到现在,他已建成果园40亩,新建果园30亩,去年收入4.6万元。像杨万珍这样靠种果树致富的农民在西海固不在少数。
  做好产业化文章
  这些年来,固原地区没有单纯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急功近利去盲目争项目,办工业,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长计议,重点致力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靠发展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这种看似收效慢,却实用、实惠的办法,使贫困地区人民稳步走在脱贫路上。
  不盲目上项目,不等于放弃求发展的权利。固原地区的定位是,围绕农字项目做文章,做好农业产业化大文章。
  土豆加工的文章就做得很漂亮。
  西海固旱是旱,但每年秋天总会有一些雨。土豆成为农民的“主打”作物。把土豆变成“金豆”,成为西海固各级领导大动脑子的地方。
  西吉县有加工土豆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豆产量大幅增加,加工能力滞后了。国家东西合作对口帮扶政策给西吉带来了发展机遇。1997年1月,西吉傻傻(集团)公司与福建莆田香江(集团)公司合作建起了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土豆加工系列项目,当年完成产值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土豆淀粉生产基地。
  土豆加工成了西吉牵一发动全身的事业。县里制定了土豆销售最低保护价,农民种土豆不再发愁卖不出去,种植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去年,全县30多万农民,光种植土豆一项,年人均增收300元。
  泾源县走的是肉牛产业化的路子。县里筹建了肉牛育肥公司和一座年产6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培育起养牛示范乡和示范村,基本形成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肉牛产业化发展格局。
  固原县则在桑蚕种养加工业和药材种植加工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生产的麻黄粉、枸杞霜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外市场很受欢迎。
  扶贫公路带起市场
  在西海固,四通八达、等级配套、设施齐全的公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全地区127个乡镇已全部通了公路,61.4%的乡镇通了柏油路,70%以上的行政村可以通车。西海固人说,他们身边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公路。
  公路巨变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地区交通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自1985年实施交通扶贫工程以来,国家累计向固原地区投入交通扶贫资金达3.2亿元,修建和改建公路2200多公里,修建和整修配套乡村道路3100多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依托,以地区所在地为中心,以通往其它各县公路为枢纽的干支线结合的公路网络。
  扶贫公路的不断延伸,加快了西海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在交通扶贫工程实施中,全地区近30%的农业人口和贫困户参加了修路,每人可挣到300—600元,这是“眼前利益”;更主要的是,便捷的交通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地区有8万人驾着汽车、拖拉机和农用车,活跃在公路线上,把大山里的土特产、加工品运出去,把农民需要的化肥、地膜拉回来,也把山外的致富信息带回来。延伸的公路使一个个集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地区136个乡镇交易市场基本上全是靠近公路兴起的。
  西海固人民脚下的路依旧在不断延伸,西海固人民彻底摆脱贫穷的脚步也在越迈越快。(附图片)
  图为宁夏彭阳县崾岘乡黑窑滩小流域治理一角。本报记者陶源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