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重点突破体制创新规模经营导入竞争上海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1-17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点突破体制创新规模经营导入竞争
  上海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本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近年来,上海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教改革的需要,坚持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校办”后勤转变为“教办”与社会联合办后勤,进而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经营、多元开放、规范竞争、服务优质的高校后勤市场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后勤部门跨出校门,与学校规范分离;依靠国有企业建成了10个高校后勤专业配货中心;在高校开设了26家教育超市和19家连锁餐厅;利用社会力量建成了学生公寓33万平方米,改造“筒子楼”20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公寓和校际联合购买空置房50万平方米。
  在一整套改革思路的指导下,上海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重点突破,抓好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建设。教师住房和学生住宿困难是当前高校后勤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上海一开始就把抓好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建设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他们改造筒子楼,建设公寓楼,购买空置房,租赁公用房,清理占用房,初步改善了部分青年教师的住房。在建设学生公寓方面,他们采取“改、购、建”的办法,建设了一批价廉质优的学生公寓。据悉,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43万平方米,明年将完成60万平方米。
  体制创新,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首先必须打破“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封闭体制。他们成立了两个中心,即“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今年1月,在“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这两个中心正式挂牌;采取了四种方式,即并入、托管、联办、连锁,使各高校后勤部门从学校规范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还在人事、资产、经费、管理、经营、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人事方面做到规范分离,减员增效;资产方面做到产权明晰,资产保值;经费方面做到收费服务,减轻负担;管理方面做到建章立制,形成竞争;经营方面做到规范运作,规模经营;服务方面做到以人为本,提高质量,从而实现后勤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规模经营,降低后勤服务成本。他们按照“市场统筹、项目分担、统一结算、按股分红”的经营思路,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商品资源和高校很大的生活消费市场,组织高校间的专项配货经营,形成了采购上的规模效益,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管理成本。主要有三种做法:成立后勤配货中心。市后勤服务中心与上海市食品公司等国有粮、油、煤、肉类等副食品大企业联合组建了10个专业高校后勤配货中心,实行规模采购,集中配货,为高校提供各类优质价廉的生活用品;建立教育连锁店。市后勤服务中心在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创办了26家教育超市,连锁经营生活用品,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实行联合采购。在采购学生用品时,通过引进多家生产厂家,竞价投标,大大降低了学生用品的价格。
  导入竞争,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他们通过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校内竞争,激活了高校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复旦大学学生生活园区的物业管理面向社会招标,全市有7家专业公司投标,最后上海不夜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获得管理权。这种把学校后勤服务项目直接交给社会的做法,让学校卸下了包袱。而校内后勤干部职工面对这样一种可能被夺去“饭碗”的局面,也增强了危机感和责任心。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还体现在银行、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的参与程度上。今年上海依靠社会参与,通过向社会筹措资金,加快了校内基础设施建设。据介绍,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提供了4.5亿元贷款,房地产开发商以每平方米900元的造价投资建设,开工建设4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