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学者的历史责任感——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12-28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学者的历史责任感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
  本报记者傅旭
  认识刘蜀永,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因他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我请他为本报“迎九七话香港”栏目撰写几篇关于香港历史的文章。那时国内外许多新闻媒体出于和我同样的目的,纷纷找他约稿,如此繁忙,他能否应允,我心里实在没底。岂知他不仅慨然允诺,而且如期完稿,让我心存感动。
  香港回归后,我想他该消闲多了。不曾想近日见到刘蜀永,方知他又为澳门回归在忙碌着。去年《中华百年史话》编委会请他为《澳门史话》一书审稿,这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开始关注澳门问题。他还曾参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澳门历史与发展》大型图片展的策划,应邀参加《澳门历史与社会发展》一书的构思与修改定稿工作。
  刘蜀永原本并非研究香港历史的。他196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学的是俄语,“文革”后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中外关系。1983年,中英已就香港问题开始谈判,他得知英国人一再坚持有关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依然有效,一种学者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而跟随他的老师余绳武、刘存宽从事香港史研究,后来又成为香港史课题负责人。为此,他用了10年时间提高英语水平。几年下来,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十九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简明香港史》、《香港的历史》、《割占九龙》等有影响的香港史著作。他撰写的《香港历史概要》是第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系统介绍香港历史与现状的英文著作。近日,他参与编写的《十九世纪的香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
  刘蜀永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历史研究也要为现实服务。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香港知识普及工作。他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和《香港百题》的顾问,电影专题片《中国香港:1997》顾问,全国香港知识竞赛总决赛顾问和评委,《光明日报》、《今日中国》杂志“香港史话”专栏撰稿人,大型图片展《香港的历史与发展》的策划人和撰稿人。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他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香港回归72小时特别报道的嘉宾主持,与电视台主持人徐俐一起进行现场直播,很少有人知道,此时他正在因感冒发着高烧。一年多为香港回归的辛劳,使他瘦了一大圈儿。
  无一字无来历,是香港一家报刊对《十九世纪的香港》一书的评价,熟悉刘蜀永的人认为,这也可以说是对他严谨工作态度的概括。在香港回归的宣传中,他根据大量历史事实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对香港历史的歪曲。他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30′》节目中阐述《穿鼻草约》并未签署,英占以前的香港并非不毛之地等论断,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在澳门回归的宣传中,他与邓开颂教授联名撰文指出,有人认为澳门回归洗雪了葡萄牙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400多年的耻辱,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葡萄牙人到澳门有400多年,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政府是能够对澳门行使主权的。他们的看法对澳门回归的宣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研究香港问题的专家,在本世纪末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两大历史事件,刘蜀永教授感慨甚多。他指出,从外国占领港澳到港澳顺利回归,是我们的国家由衰弱落后到独立强大的写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也是“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明证。他衷心祝愿,祖国在新世纪更加繁荣强大,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