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制度创新的生命力——记上广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6
第1版(要闻)
专栏:打好攻坚战 开创新局面

  制度创新的生命力
  ——记上广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
  本报记者 刘桂莲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一九九七年,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大重组,探索多元化投资搞活国有大集团之路。两年过去了,一个脱胎换骨的上广电(集团)站了起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资产重组,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搭起了大集团发展的坚实架构
  一九九七年三月,上海对陷入发展困境的上广电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资产大重组。投资主体由原来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一家全资改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公司、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上海实业(集团)公司和上海仪电控股(集团)五家共同持股,并由汽车公司相对控股。这一重组,不是简单的由一变五,而是彻底“拆除围墙”,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保留一部分股权,其余四家公司出资八点二九亿元,并按一定比例获得广电集团原有国有资产,五家投资主体以国有法人身份投资组建新的广电集团。这样,把广电集团从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中解脱出来。
  国有资产以国有法人资产形态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投资“谁都在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实力雄厚的上海汽车集团等五家投资主体,代表着不同的股东单位,他们相互之间不存在管理上的隶属关系,使上广电集团的出资者的人格化特征得以体现。上广电的董事、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李广祥,谈到董事会各成员的责任时明确地说:“参与决策,不干预经营。”由各股东组成的董事会成员,都是来自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从关注自身投资出发,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集团的重大决策不再是“一言堂”,出资者地位得到有效确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促使形成股东会、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意见的多重结合,建立了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管理层面更加清晰,为集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保证。对于这些变化,由董事会聘用、任期三年的总裁王成明有深切的体会:“老板”多了,但决策与市场更近了;经营者的责任重了,但任务目标明确了。
  重组后的广电集团多元化投资主体明确,极大地推动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以资产为纽带,层次清晰的组织网络结构就此明朗:集团公司是有五个国有“老板”的多元化投资的国有企业;下有上海广电股份、真空电子股份两家上市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之下有各种多元投资的企业八十多家,其中金星彩电、永新彩管以及夏普、索尼、松下、休思、西门子、建伍、JVC等与跨国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近三十家。各级公司的责权明确,管理有序。
  广电集团重组后,成为总资产达二百四十八亿元的大集团公司。集团的国有资本,从十二亿元增加到二十点九亿元。集团凭借这二十多亿元的国有资本,成功地控制和调动了五十五亿元社会资本,拉动外部资本达八十多亿元,国有资本“以一带七”,走上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大生产的道路。
  以体制、资金、实力的优势,推进产业重组,壮大新的产业,增强集团发展后劲
  上广电的强强联合,及随之进行的相关企业的破产兼并、人员分流等改革,优化了上广电的资产结构,减轻了公司债务,补充了流动资金,提高了资产质量,企业负债率从80%下降到67%,为上广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上广电在这样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发展的加法和乘法。
  1995年成立的上广电集团,虽然是上海家电行业最重要的企业,拥有金星彩电等名牌产品,但主要从事传统的家用电器和显像管生产,产品结构单一,许多产品从原技术密集退化为劳动密集,竞争力弱,1996年集团的上市公司广电股份亏损1.77亿元,为其配套的真空股份公司也陷入很大的困境。
  资产重组增强了企业实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上广电从重组后的实际和集团的长远发展着眼,提出产业调整的目标是:以发展信息网络产品、家用电器、电子部件和汽车电子四大产业作为方向,实现产品在高新技术水平上的重组和产业升级,迎接全球知识经济浪潮。
  集团充分发挥各投资主体在资金实力、融资渠道、营销网络和产业链的配套关系,采取剥离、转移、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推进存量资产向战略发展产业积聚,同时,将通过资本市场得到的资金,集中用于集团战略发展产业,组建信息技术、汽车电子等公司,尽快形成能力,开拓和占领市场。其中,“三网合一”的网络产品已进入上海天际、金山等智能小区;汽车视听、驾驶、导航及环保等汽车电子产品,正在形成批量生产,DVD批量生产、手机国产化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传统的家电产品,也进入了多媒体、数字化、平板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技术阶段。随着产品的更新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一度萎缩的金星彩电,现在已打入1500多家大型商场。
  结构调整使重组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上广电集团的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了明显变化。1998年工业产值为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3.5%,利润总额完成7亿元,增长77.7%。1999年1—11月,工业总产值完成340.4亿元,增长40.7%,实现利润13.7亿元,增长了一倍。集团出口也以15%的速度递增,1998年出口创汇6.65亿美元,产品外向度已达25%以上,并在南非和阿根廷建立了家电生产基地。上市公司的实力增强,广电股份净利润从1996年的-1.7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12亿元,每股收益从-0.31元提高到0.183元,真空股份每股收益也从0.0388元提高到0.215元。这样,两家上市公司又重新获得了从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
  建设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给企业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重组后,上广电变封闭式的科技开发为开放式的科技开发,利用社会力量,构建技术创新的新体系。集团副总经济师张奋说,新的体制会使上广电的每个领域都有成批的创新项目出现。1999年上半年,新品产值率超过40%。
  如果说资产重组让上广电“站”了起来,那末,不懈的技术创新则让上广电“跑”起来。如今,集团的科技开发体系,形成了3个层次:集团公司本部,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作为整个集团实施产品战略的开发基地,同时,在美国建立两个设计公司,借助“外脑”和引进先进技术,为上广电各研究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集团在高新领域的发展;在集团下属的一些新兴重点企业,设立开发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充分利用院校、科研院所的开发能力,3—5年形成新的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网络多媒体、高清晰度电视,通过这些产品,带出关键器件,带出专业技术,并带动生产技术的革命化;最接近市场的企业,像金星电子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真空公司的平板显示开发中心,合资企业的开发部门,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做好成熟产品的提升。
  集团还建立起新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用来支持创新项目的开发。集团的中长期开发项目由集团建立的“科技开发基金”拨款投入,首期就拨出5000万元,用于高清晰度电视、全数字投影电视等高风险项目,抓好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前沿产业的开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列入集团重点发展计划、产业化前景明显的项目,集团则给予贷款支持,重点支持的DVD机,已形成批量生产并销往欧美地区。对市场容量大、技术较为成熟的产品,以承担单位为主。多种渠道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了科技开发的完成。
  通过高科技项目从市场引进人才,大大提高了上广电的人才层次。仅1999年,集团就引进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本科生300人。这些人才短短几个月就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有线电视电缆、调制解调器、“LCD监视器”等一批高科技新品。新组建的广电信息技术公司,大胆聘用归国博士担任总经理,同时引进包括管理、金融、法律等人才,形成学历高、年龄轻、充满活力的人才群体。通过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实施按销售收入比例提成、特殊贡献者重奖、技术参股、期权期股等方式,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形成人才流得进、留得住、流得出的局面。
  上广电的改革,一直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上广电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今后,面对产业重组和管理重组长期目标,还要坚持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夯实发展基础,走出更坚实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