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阅读
  • 0回复

又见书话美景——《书衣百影》欣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04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又见书话美景
  ——《书衣百影》欣赏
  李辉
  如今喜爱藏书者日渐增多,但能有资格称得上藏书家的委实不多,而既是藏书家,又堪称学问家、鉴赏家,且更具文学才能,那就更为难得了。
  姜德明从来不把自己看作学问家,说自己写不了长篇大论。这当然是自谦。其实,学问又岂只是体现于长篇大论之中?他酷爱书,在文化被贬低、历史受冷落的日子里,他却把藏书作为人生最大乐趣。最初也许仅仅只是满足一种爱好,但一旦走进这个领域,他便发现眼前渐次铺开的竟是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于是,从五十年代起,藏书就成为他从事副刊编辑工作的最好的文化依托,成为他研究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与现代名家建立密切联系的纽带。对于他,这样的学问是不着痕迹地一点点滋生于与那些前辈的交往中,滋生于对史实的考证中,滋生于对成千上万的现代书籍的梳理中。当他对许许多多图书渊源、作品演变了如指掌时,当他不仅仅限于满足数量的增加,而是试图采取不同方式来解读它们自身的意味,以及它们与历史的关系时,用一种藏书家特有的文人情怀熏陶出来的学问便呼之即出了。
  就学问、鉴赏与文笔三者的相得益彰而言,姜德明编著的《书衣百影——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6—1949)》(三联书店出版)堪称书话的精美之作。编著者在遍览数千种图书之后精选的一百幅封面,呈现出现代装帧艺术斑斓无比的面貌。从晚清现代印刷起步之时的尝试之作,到鲁迅、陶元庆、丰子恺、巴金、钱君匋、张光宇、丁聪等作家艺术家的精美设计,虽只百幅,但分明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颇为完整的历史轮廓。编著者对每个封面虽只作寥寥数语评说,但朴实简练的文字,颇有见地,贯串他对现代装帧艺术发展脉络的把握。譬如,说到1909年《孽海花》的再版本封面:“设计者落笔不俗,流水、荷花出以线描,上部留有空间,以便横写书名,这在当时都具有革新的意义。”1937年剧本《武则天》的封面:“这是一幅设计优美的作品。封面绘制手法不靠线条,类似蜡笔的效果,服饰细节已简化:长袖夸张,似烈焰冲天,发人遐想。六十年前的旧作仍散发出现代气息,就好像时人的新作。”而全书最后一幅为1949年6月出版的《“五四”卅周年纪念专辑》,编著者选来作为时代交替之时的代表:“封面设计庄重。历史的推移用深浅两种颜色来显示,构思巧妙,不失当时出版物革命和朴实的风格。但亦开始透露了在封面设计中红旗漫卷的趋向。本书封面似可作为时代转型期的一个代表,有‘五四’传统,又呼唤着未来的变化。”
  点评与归纳,似乎随意,却把藏书家的学问与鉴赏力表现得颇为生动。
  早就听编选者说他将要出版一本关于中国现代书籍封面的书,但印制得如此精美、典雅,却出乎意料,真让人爱不释手。近一两年来,中国出版界图书装帧、印制竞争日趋激烈,精美之作时有所见。相形之下,不少老牌出版社不免显得落伍而力不从心。三联书店也曾让人担忧过,不过,年前出版的王世襄《锦灰堆》三卷,其精美让人耳目一新;如今,此书问世,又添上了精彩一笔。
  也不奇怪,一本归纳、评点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书话著作,如果不在装帧印制上下点儿功夫,不体现出当代水准,又如何面对先行者呢?
  鲁迅设计的封面
  巴金设计的封面
  林徽因设计的封面
  丁聪设计的封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