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阅读
  • 0回复

大胆探索破难题——海南解决陵水机构臃肿问题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9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胆探索破难题
  ——海南解决陵水机构臃肿问题纪实
  本报记者 鲍洪俊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当政府机构改革这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出现的时候,曾以省级“小政府大社会”全新行政体制探索出名的海南经济特区,再次果敢地把改革的触角伸向县级机构,将问题较为严重的陵水县“吃皇粮”大军,一举减掉四成,使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实现“工资减支1000多万,财政增收1000多万”。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陵水考察时,称赞海南“做了一件很难做,很复杂,又必须做的事”。
  直面困境
  1998年2月,新一届海南省委刚刚组成,全省1/3的市县日益严重的拖欠教师干部工资问题,就给了新班子一个下马威。面对这个多年积累的老大难问题,省委完全可以“放一放,绕着走”。可是,省委书记杜青林态度坚决:“一定要诊治这个难题,取信于民。”杜青林带着省委秘书长钟文分赴问题严重的市县摸底调研,还请省政协主席陈玉益做专题协商考察,终于找到了矛盾的症结:以陵水为典型,一些市县机构膨胀,冗员充斥,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新瓶颈。
  当时,陵水正处困境。这个人口31万的国家级贫困县,1998年财政收入仅有3174万元,却有大大小小的行政事业单位400多个,“吃皇粮”人数9115名。工资发放总额需4092万元,缺口1000万元。冗员最多的教育部门,学生与教师比例为10∶1,比国家规定标准超出50%。
  由于僧多粥少,全县被迫实行1994年工资套改以前的老工资,是全省仅有的两个发放旧工资的市县之一。从1993年起县里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开始时拖半月整月,后来愈演愈烈,到省委过问时,拖欠最长的达6个月之久。1998年春节只好找省财政借钱发工资。
  全县经济发展滑入省内下游,1998年,人均财政收入69元,全省倒数第一。背着机构冗员沉重负担的陵水,90年代末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人们谈起陵水,一度只能叹气摇头。
  陵水的问题,到底是改革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杜青林陷入了沉思:建省之初的“小政府”精干机构,仅限于省级党政机关,县级机构原封未动,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设置规模。建省10年来,干部群众的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开放发展。政府机构改革问题虽曾涉及,但始终没有真正破题。如今,陵水其实是全省的缩影。拖欠干部教师工资问题大面积集中爆发,从本质上说明冗员膨胀的县级机构,落后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突破这个瓶颈,海南就不可能实现跨世纪的发展。又遑论追赶发达地区?
  虽然没有先例、充满风险,海南省委直面困境,当机立断:率先在陵水进行县级机构改革的探索。
  壮士断臂
  海南省委精心运筹,于1998年7月组织新闻媒体连续曝光陵水问题,进行舆论动员,随即派出由统战部长肖策能带队、省直9个职能部门干部参加的省委工作组进驻陵水,以壮士断臂的气概,帮助县委、县政府打响了裁减冗员的攻坚战。
  遭遇舆论曝光的陵水仿佛滚水开锅,机构改革成为上下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根据省里批准的人员编制,陵水在职吃皇粮人数8248人,超编3257人。一下子减掉这么多人,谈何容易!这些人有些是按照县里的红头文件照顾进来的,有些是部队转业的,有些是走后门挤进来的,有的甚至是“县长太太”、“局长夫人”……情况千差万别,矛盾纷繁复杂,精简实在太艰难了!
  关键时刻,省委选调全省“十佳公仆”、琼中县委书记张立夫任陵水县委书记。“这个决心当初的确很难下”,老张介绍说:“改革的困难首先是方案的酝酿。经过周密研究论证,陵水制定了按照‘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乡镇单位’顺序分三步进行,先从教育部门实施机构改革。县里开会决策的时间是1998年8月25日,距离新学期开学只有一周。短短几天内,需要分流1000多人,这真是一招险棋啊”。由于部署周密,开学一周后全部正常运转。攻克难点,全县震动。而后的事业单位、党政机构改革就顺利推开了。
  陵水机构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做法,是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省委工作组的指导下,陵水未雨绸缪,约法三章:精简机构,党政机关按省定编制定编,事业单位按照全额转差额、差额转自筹、尽量撤并的原则进行;人员裁减“一把尺子量到底”,开后门进来的一律辞退;其余人员按照岗位条件,公开考评,竞争上岗。对分流、下岗人员,有些按政策给予一次性补贴,有些进入再就业中心。因为不符条件,副县长、财政局长、乡镇党委书记的爱人及其他大小领导人的亲属全部下岗。
  公正的改革注定能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但要说服切身利益受到触犯的少数人,决非易事。机构改革全面推开的1998年12月,一些人的不满情绪,以各种形式相继爆发,有人甚至将讽刺县委书记的大幅漫画,贴到了县委大院。对于种种不正常情况,省委调查组严格执行政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要领导人还分赴矛盾集中的职能部门,当面做群众的工作。经历艰难的阵痛,绝大多数同志都渐渐接受了下岗分流的现实。
  综观改革进程,陵水精简机构改革这一刀切得迅疾,切得漂亮。从1998年8月底开始,到当年底结束,陵水县级机构改革只花了3个多月。经历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后,全县撤消压缩机构三成多,吃皇粮人员精减39.4%。工资发放总额2638万元,比精简前减少1454万元,减幅33%。1999年3月,陵水再次分流100多名乡镇机构冗员,为机构改革画上了完满句号。
  凤凰涅槃
  机构改革奠定发展基础,凝聚人气人心,催生出一个崭新的陵水。
  总结机构膨胀的教训,陵水人懂得了机构管理也是生产力。有关部门严格编制和组织人事管理,严把进人关。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至今未进1人。副县长李会明说:“过去,书记县长局长,谁都可以批钱进人,现在一切从严,实行‘财政一支笔’。经费开支压缩到最低程度。开支超过3000元,就要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人大、政协例会,费用压缩到过去的1/3。”
  根据农业特产税和工商税收零星分散的特点,陵水强化税收征管。去年,全县财政增收1376万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全县财政收入同比又以六成增幅,走到各市县前头。
  财力渐增的陵水人去年归还854万元专款,花100万元为机关办理了养老保险,还为干部职工补发、增加了工资。陵水的变化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多项工作在全省排名跃升前列,1年多来,省里在陵水光是现场会就开了7个。
  经济开始发展的陵水没有忘记下岗、分流的职工:制定优惠政策,兴建下岗职工一条街,组织精减人员进行农业开发。一些人走出机关已经闯出一条新路。女青年吴泽兰从原陵城镇机关精简后,种植冬季瓜菜,1年赚了5万元,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英州镇党委书记郑其光,家属亲朋4人下岗,爱人傅丽华开起了“咪咪”小吃店,收入比在机关多出近1倍。大哥、大嫂养殖海产,年收入2万多元。也有个别人仍在彷徨之中,但绝大部分人,都已挺直腰杆,迈上自立自强之路。
  陵水的变化只是初步的,但陵水的探索让杜青林心中有了底数。他旋即主持召开全省“解决拖欠干部教师工资问题座谈会”,推广陵水经验,借以推进全省县级机构改革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