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未来——访马克思主义史专家庄福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5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

  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未来
  ——访马克思主义史专家庄福龄
  本报记者 卫庶
  记者:80年前,列宁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是否又有新的特点?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揭示资本主义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和得到最初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传入东方,并和那里的革命运动、先进分子相结合,从而在亚洲出现了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泉源。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起伏相间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发展不可能是绝对平衡的,不可能在各个地区、各个国家都得到同一程度的运用和发展,革命高潮和革命中心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地区,先进和后进也会根据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广阔领域。这种传播和影响总是在一定的形势和条件下,结合本国的具体特点进行的。列宁在1913年指出:“继俄国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而事实上欧洲各国的经济斗争和政治危机仍在迅速发展,它们的军备竞争和军国主义政策使欧洲的“社会和平”活像一桶火药。这里可以作出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在革命风暴的源泉转移,暂时处于革命低潮的地区和国家,那里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熄灭,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二是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国情和民族特点,去传播、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既有令人鼓舞的伟大胜利,也有令人忧虑、痛心的挫折。某些人针对这种曲折而预言社会主义的大失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在下个世纪彻底消失,并用这种一厢情愿代替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朴实而不玄奥地展示了美好的明天。
  记者:有人以为所谓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生态化时代,是同马克思主义绝对排斥的;有人说,世界性或全球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灭亡;等等。对此,您怎么看?
  庄福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早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初期就以“世界性”的观念提出来了,并作出过一定的分析和预见。《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都有详尽而精彩的论述。
  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还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更不可能从他们百年以后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前景。但是,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恰好从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说明了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地估计到了知识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分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断可以看到:世界性或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同资本主义社会相联系,也同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相联系,仅仅把它归结为全球的资本主义化是片面的,错误的;研究全球化或世界性,必须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高度来进行,从唯物史观高度来进行,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世界性或全球化,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那时才会有从经济到思想的一系列的世界性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世界性的团结和协调。
  记者:您曾提出过,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人只看到它同资本主义对立与斗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同资本主义的联系,很希望您在这方面多讲几句。
  庄福龄:有人只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与斗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还有学习、借鉴资本主义以及同资本主义合作和利用后者的一面。其实,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变革社会生活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而某些资本主义的卫士把民主和极权,清廉和腐败,文化和无知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野的“标志”,荒唐地把后者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这当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无知。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民主这样一个人类最高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作了精辟的阐发,在总结巴黎公社实践经验时提出以国家机关民主化来取代国家机器官僚化,并且破天荒地把公社公职人员定位为“社会公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没有离开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达到的成就,而恰恰是吸取资本主义时代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和进行全新创造的产物。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一贯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社会主义绝不能建立在文化落后和愚昧迷信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失去其历史作用,更不会灭亡。当然,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恰恰是它的生命力的表现。现在就有一些美国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变革理论,对于促进自由、民主、正义、平等、人道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们对于跨世纪并不感到轻松,社会主义能够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吗?
  庄福龄: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发生剧烈震荡的世纪。有人把这种震荡比之为“冲击波”和“浪潮”,认为第一次是以列宁发动的社会主义革命为标志的布尔什维克浪潮,第二次是以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的法西斯主义浪潮,第三次是以民族独立为标志的非殖民化浪潮,第四次是由戈尔巴乔夫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标志的浪潮。对于上述四次浪潮,自然各有评论。苏联虽已解体,但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消失、更没有失败;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虽已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两个冷战”的思想;法西斯主义虽遭惨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民族独立运动取得很大进展,世界上非殖民化浪潮依然方兴未艾,第三世界求发展的呼声很高,但发展问题并没有解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此外,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总之,世界仍不安宁。
  新世纪的动荡不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应仅仅归结为由生态灾难构成的所谓第五次浪潮。应当说,21世纪的动荡不安既是上个世纪诸多因素和矛盾积累的延续,也是新世纪新情况引发的结果。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要面对目前世界现状所固有、一时又难以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危机,又要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而导致的灾难后果。
  作为西方权威的智囊团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美国哲学家拉兹洛认为,治疗这种症状最重要的是实现文化转变,创造出新的价值和观念,从原有的陈旧价值观念转变为新思想、新观念。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中,把希望寄托在所谓先进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关于自由民主的观点上。但是他也不能不哀叹西方“纵欲无度”、“放荡不羁的个人自由”和“道德真空状态”,哀叹这种“精神空虚”“越来越扩散到所谓西方文明的大部分领域”,说“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
  邓小平指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真正的优势,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援引毛泽东说过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在革命战争中就是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要发扬这些精神,并把它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邓小平的上述论断主要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而发的,同时点出了西方问题的症结所在,道出了新世纪对精神力量提出的迫切要求,也阐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为借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题图照片为庄福龄教授)(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