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向“石漠化”宣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13
第1版(要闻)
专栏:西部纪行

  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向“石漠化”宣战
  本报记者 刘杰 胡跃平 孙海涛
  3月18日,贵州省遵义县的三合镇在热火村召开村民动员大会,传达全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会议精神。当晚,作为试点村镇之一的热火、互合和三合村召开村民大会。第二天一大早,村民就热火朝天地上山拉线测点、挖坑填肥,几天工夫栽下了千亩枇杷树。
  穿行在贵州的高山大川里,记者时常为高原群众抢抓时代机遇、积极投入西部大开发的热情所感染。
  “热情源于忧患,不如此就难以生存,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就难以建成。”省林业厅厅长杨铁如是说。他介绍,地处长江、珠江流域的面积各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65.7%和34.3%,由于森林过度砍伐,毁林毁草和陡坡开荒,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6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3.5%。境内乌江每年泥沙量达1.4亿吨,其中直接进入三峡库区的达1.1亿吨;珠江流域的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每年流入珠江的泥沙量也有3369万吨。上游在“流血”,下游更遭罪。贵州岩溶面积大,抗侵蚀能力弱,“石漠化”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3%,且以每年50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来到贵州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由于缺土少水,石漠化比沙漠化还要顽固可怕,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成了贵州开发西部、建设“两江”生态屏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贵州人并不畏难。最早向石漠化更向命运挑战的是普定县人民。人称“生态书记”的县委书记张义刚,在普定已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他告诉记者,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普定平均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达8300亩,速度之快为全省之最。照此下去,50年后的普定就将从中国绿色地图上消失。县委、县政府从80年代初就考虑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先治理128平方公里的蒙铺河流域,再引进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又启动了岩溶生态重建工程,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治理初期的7.4%上升到21.7%。西部大开发给普定带来新契机,普定已列入到“全国重点生态县”、“退耕还林重点县”等试点行列。
  不仅是普定,整个贵州都动起来了。各地要求加入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信函雪片般飞到林业厅厅长杨铁的案头,有的县市林业局长因没有要到项目而被书记、县长训哭了。今年的省人大、政协会议对西部开发的议案、提案增加到68件。省委、省政府加大“两江”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将长江上游64个县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并积极争取珠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
  如今,贵州退耕还林还草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遵义县选择林种时,县林业局原准备大种梨树,农民却说近年梨子市场趋于饱和,不如选市场看好、又是常绿阔叶的枇杷,县里尊重群众意愿。记者在三合镇试点片看到,一座座从前种满油菜、小麦的山头上,从坡底到坡顶全栽上了枇杷树。老百姓笑逐颜开,热情很高,还欢迎记者三四年后再来看看,到时候尝尝最大最甜的枇杷。
  在珠江上游的北盘江大峡谷南岸,满目怪石嶙峋的山坡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兴北顶坛片区一片葱绿,花椒树婆娑多姿,枝叶间是密密的小椒果。镇党委书记郑各明介绍,这个片区95%的面积是岩山,剩下的5%也是石旮旯地,大的顶多能摆几张席,小的只能放下一个碗,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近些年,当地大种花椒,几年工夫发展到2万多亩。如今,“顶坛牌”青皮大花椒名扬四方,亩效益3000多元,以前被贫穷吓跑的几十户人家纷纷迁回故里。
  “西部开发”,这声音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里回响。地处长江上游的赤水市又为西部开发探索着新模式,他们走以竹为主的林业产业化之路,富了民,绿了山,清了水。全市有林面积达170多万亩,其中竹海达50万亩,竹林成了支柱性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贵州省号召各地学普定,学贞丰,学遵义,也学赤水新模式。有典型引路,有拼搏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拂下,贵州山清水秀的“两江”生态屏障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