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6阅读
  • 0回复

建设农村供水大市场——山西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7
第12版(社会经纬·视点)
专栏:视点

  建设农村供水大市场
  ——山西省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 王义堂
  全国缺水,山西缺水,山区老区更缺水;
  工业缺水,农业缺水,人畜饮用也缺水;
  过去缺水,现在缺水,未来的发展亦缺水。
  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采煤漏水、水质污染等原因,在山西人畜饮水特别困难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镜头:
  一口铁锅前,排队站着5位家庭主妇,一家煮完面条,捞出来,另一家接着煮———为了省水;
  一眼枯井旁,70多岁的爷爷,给10岁的孙女腰里拴上绳子,将她放到几十米深的井底,用瓢舀水———准确说是刮水,几个小时才能刮上半桶泥水;
  一所山区的中学里,住校的男女中学生,每人每天一茶杯饮用水,爱美的女中学生,别说刷牙洗衣服,连洗脸都免了,直到被迫关门放假;
  一位71岁的老人,去年1月12日,一大早就去沟里拉水,由于坡陡路滑,人仰车翻,与世长辞;
  一担30公斤的水,在缺水又缺钱的山区农村卖到了3元钱,到外地去拉一大桶水,要付出三天两夜的艰辛。
  缺水,使土地难以下种,也使在外经商务工的子女不得不返回家乡,为老父老母四处奔波找水。
  水,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且直接威胁着山区老区人民群众的生存;水,牵连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的心,牵连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在今年3月召开的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振华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政府再难,资金再紧,困难再大,也要用3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严重缺水的240万人的饮水困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省政府今年需要筹集的1.2亿元资金全部到位,首批规划的22个重点县市已开工建设各类工程1600处,其中已完成446处,有870个自然村、19万人、3.9万头大牲畜开始受益。
  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的山西农村,在饮水解困工程建设中,处处体现着市场经济的特点,表现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还是让干部群众自己说吧。
  改革水利产权 多种模式办水
  和顺县人民政府县长崔保红:我们在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把着力点放在调动社会力量上,突破口放在创新水利开发机制上,进一步加大了水利产权改革的力度,积极建立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办水新机制,形成了多种新的办水模式:股份合作型,就是多方吸纳资金入股或投劳投料折股合作兴建工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村户联办型,就是以农户自筹为主,国家予以适当补助,采取户办和村办相结合的形式兴建小型水利工程。联户办水型,就是将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兴办水利工程,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管理经营。拍卖经营型,就是将国家或集体投资兴建的工程拍卖给个人经营,有的拍卖所有权,有的拍卖经营权,有的先建后卖。贷款办水型,就是利用贷款兴建工程,工程建成后,逐年归还贷款。多种模式办水,大大调动了全县人民建设农村供水大市场的积极性。今年,全县共规划了160处饮水解困工程,可解决152个村、3.49万口人、1.26万头大牲畜的吃水困难,是省下达任务的152%,规划总投资1467万元,是省下达任务的145%。目前,全县已开工154处,占规划的96%,其中已有55处竣工,占工程总数的34%;已投入各类资金890万元,占投资规划的61%。
  福利水流不久 商品水不断流
  吉县中垛乡党委书记白辛生:前些年,国家先后为我乡一些村安了水泵,通了水管,结果水提上来了大家抢,设施坏了没人修也没钱修,到后来水管子漏了、坏了,水泵也找不见了,咋办?再打报告再要钱,两眼瞪着等拨款,国家有多少钱能填满这样的无底洞?这次我们将办水的主体推向市场,从各方集资356万元,投工22.3万个,建成了日供水680立方米的集中供水站,解决了全乡11000口人和382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为保证供水工程的良性运作,县水利水保局成立了水管站,将福利水变成了商品水,实行成本价供水,按量计费。中垛乡水管站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依靠自身优势,在沟底水源旁建起了更新基地20亩,培育优种树苗,经营收入全部存入银行专户,作为工程更新和大修费用,做到了“有偿饮水,以水养水,长流不断”。
  建设三道防线 锁住千载旱魔
  河曲县小王家村孤寡老人苗吉锁:几百年来,我们县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穷就穷在缺水上。冬天分冰、夏天称水是常有的事。今年,为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难,县里采取了“三道防线解水困”的办法,得人心啊!第一道防线是,每户在院子里建4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在正常年景下,一年可集雨水40立方米,平均每天有三担水使用,基本可以保证一家人的生活用水。第二道防线是,每个村建一个蓄水池,有小泉小水的地方,将过去昼夜白白流走的水蓄起来,没水的地方,将天上的雨水蓄起来,同时,修通了道路,农户缺了水,就到蓄水池拉水补充。第三道防线是,每个乡打一眼深井,即使碰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天上不下雨,水池见了底,也能保证群众有地方拉水。三道防线解水困,都是为的老百姓,我这孤寡老人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造价降了再降 负担一减再减
  省水利厅副厅长姚高宽:这次饮水解困工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金集中,重点突出,以县包干,分批完成。全省60个饮水困难县,240万严重缺水人口,分3年时间完成解困工程。解困工程人均需要资金300元,全省需要7.2亿元,省里每年拿1.2亿元,地区和县里集1.2亿元。由县长写出申请,省政府和县政府签订以定资金、定任务、定标准、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书,每年集中解决20个县、8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为了用最少的钱办成事,省政府对这笔解困资金采取报账制。例如在需要建蓄水窖的乡村,只有看到水窖,才能拨款,并且由各级干部组成检查组,一村一户核实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
  为了减少工程造价,降低水价,一些地方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定下了“不经多方案优选,不批复立项”的规矩。据统计,仅临汾地区今年新建的饮水工程,仅在图纸设计上就节省了260万元。吉县兰家河乡原计划建设6处单村提水工程,需投资95万元,而在东赵村现有提水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一次解决6个村的饮水困难,只需投资55万元,工程管理费用也降低了50%。造价降低了,水价也降低了,群众的负担自然减轻了。
  陵川县开工前,组织水利系统8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用一个月的时间,从三个关键环节上摸清了底数,做到了“三个清楚”。一是清楚了实施范围,排除了不符合解困条件的村庄,避免了拉关系,托人情,争投资的现象发生;二是清楚了解困办法,解困工程采取了技术员初设,领导组会审,多方案比较的办法,防止了花架子工程、劳民伤财工程;三是清楚了工程投入,每个工程的每个项目,都要从资金、劳力、物资各个方面逐项核算,精打细算。
  明明白白用水 痛痛快快交费
  临汾地区水利局长张健:为了体现市场经济公开公平的原则,使饮水解困工程步入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轨道,全区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人畜饮水价格构成因素与核算公告栏》,公告栏设在墙上,被群众称为“明白墙”。它公开、透明,把一些地方见不得阳光的“人情水”、“关系水”、水费搭车“乱摊派”、“层层加码”卡掉了,还了群众三个明白。首先是明白了人。过去一些吃水工程产权模糊,由谁管理、工资多少,干部说了算。建立“明白墙”后,与农村水利设施产权改制紧密结合,理顺了产权,理顺了水管体制。群众有权联名罢免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失去信任的水管员。其次是明白了事。“明白墙”一下子把水管人员的具体责任亮在那里,设备非正常损坏要承担经济责任。“该管的事没管好”就可能被群众“炒鱿鱼”。因此,普遍增强了责任心,对各种水利设施勤维护、善保养,降低了维修费用,降低了供水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第三是明白了价。“明白墙”上最大的篇幅是水价构成。明确了计量收费,规定了水价构成中燃油电力费、管理员工资、维修费、更新折旧费、生产性耗水费等具体指标,一目了然,群众根据自己用水量就知道该交多少钱,堵塞了各种漏洞,增加了水费透明度,大家用水明白,交费痛快。
  在治理汾河工地上,记者碰到了一身风尘的刘振华省长,想请他谈谈建设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经验,他直言快语:“哪来的经验?我从来没经历过缺水,也想不出解困的办法,我所做的,不过是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将群众创造的经验肯定下来,推广开来。体会倒有一点:搞这个工程,统一认识难,筹集资金难,因地制宜难,但最难的是把钱花好。我感谢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他们理解省里的困难,每一分钱都反复算了才花。工程建设能有今天的速度、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他们的吃苦和奉献。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缺水地方的老百姓,现在需要的是雪里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因此,万万不要搞‘样板工程’、‘德政工程’。为了个别领导的欢心,失去了民心。我们正在进一步采取措施,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千方百计降低水价,千方百计通过市场机制、监督机制,将工程建好、管好。同时要通过供水市场化,实现水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全省人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加快水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涵养水源问题,让水长流,山长青。”
  70多岁的裴世民老人请范堆相副省长将“饮水全靠党领导”的条幅转给刘振华省长,刘振华给老人回信说:为老百姓谋福利是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