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世界第一大坝的魅力——记国际大坝会议代表考察三峡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8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界第一大坝的魅力
  ——记国际大坝会议代表考察三峡工程
  本报记者 董建勤
  国际水利水电工程界的盛会———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六十八届年会暨第二十届国际大坝会议日前在京落幕。三峡工程作为在建的世界第一大坝,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新当选的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瓦尔玛称之为“人类大坝建设的里程碑”。
  大会组委会为来自国内外水工界的近2000余名专家、学者安排了17条参观访问线路,近一半的代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江“三峡”!对一个工程如此向往,这是以往历次会议所未曾有过的现象。
  代表们分会前、会中、会后三批光临“三峡”,并就有关技术问题与中国三峡总公司进行了交流。记者随访了会后莅临的第三批代表。
  向往“三峡”由来已久
  国际大坝委员会是由国际水工界权威组成的国际民间学术交流组织,成立于1928年,目前由81个国家委员会组成。其宗旨是通过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大坝及相关工程的技术进步。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
  与其说代表是选择三峡景观的秀美神奇,还不如说是选择TGP(ThreeGeorgesProject即三峡工程)的壮观奇特。这并非偶然。权威资料表明,近代的坝工建设发端于本世纪初的西欧。三四十年代其重心转移到北美,然后到前苏联,本世纪末才移到亚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已从无现代化水坝之国一跃而为世界坝工大国。据1998年底统计,全世界在建的60米以上的高坝达346座,中国就占了114座。可以说,当前建坝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其中,尤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这一世界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技术、经济、社会问题空前复杂,工程本身有数十项载入世界水电建设史册的业绩,具有非凡的魅力。
  不少代表长期关注着三峡工程,甚至不止一次光顾过。除大会交流外,他们还通过更多的渠道搜集资料,探讨“三峡”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据中国三峡总公司国际合作部主任于文星介绍,首批84名专家仅在技术交流会上就提出170余个问题。
  记者在三峡展览馆内看到,不到两小时,印刷精美、价格不菲的三峡工程宣传画册就售出300余册。埋头忙碌的工作人员头都不抬地向储藏室的人喊道:“绿皮书,多拿点!”《建设中的三峡》、《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等书籍、资料热销一时。
  当记者向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委内瑞拉大坝委员会主席赫尔曼·罗表明采访意图时,这位曾参与过迄今仍为世界最高拱坝———英古里坝设计的65岁专家竟说:“我有个条件!”随后,他要求次日放弃一般参观再来三峡,“无与伦比的工程特别有吸引力。我通过书籍资料已了解了不少,1987年也来过三峡。但还是希望能从更新的角度看一看!随大部队看不尽兴。”直到工作人员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才愉快地接受采访。
  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味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的氛围。
  建设经验同行称赞
  百闻不如一见。国庆黄金旅游周期间,三峡工地日均接待游客数万人次。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际大坝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永久船闸、上游围堰厂、厂房坝段等骨干工程,不仅看到了宏大气势、超常规模,而且也在不断地印证、争辩、探讨着更深层次的话题。
  站在工程的制高点———坛子岭上,工地有序繁忙的景象一览无余。正值施工高峰,但见巨擘擎天,此起彼伏。在15.28平方公里的坝区视野内,大坝最大高程已达185米,平均高程近104米,双线5级船闸清晰可辨,大坝雄姿初显。为保证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的目标,工程年浇筑量高达500万立方米以上。这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高于全球最大水电站———巴西伊泰普电站的年浇筑量。
  “自然界的水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布不均的,只能靠工程手段来调节。在人工影响气候没有大的突破性进展前,修大坝是比较有效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办法。而大坝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这次大坝会议就讨论了引起关注的20多个专业的工作。”一位代表这样回答了随旅行社来观光的外宾的疑问。
  国际大坝造价专业委员会主席法兰柯易斯·朗皮埃尔,已是第三次到三峡。他说:“大坝建设往往在进度上多少都有些拖延。我也清楚三峡二期施工特别困难和复杂,但能够正常进展,这是很伟大的事情。工程分作三个阶段的方案很明智。”他本人作为施工承包商,曾参与过15座大坝的设计,是世界著名的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者,更是国际大坝委员会20年的“老会员”。他由衷地说:“以三峡为代表,二三十年前,中国的工程要从海外吸取很多经验,现在恰好倒过来了,提供很多宝贵经验给全世界。”
  显然,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而质量、安全与进度如何协调则成为工程建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如此浩大的工程中,出现局部质量缺陷和事故都有可能,但重要的是不留隐患。这一点在国际水坝工程界有广泛的共识。来自美国的资深土木工程顾问肯尼斯·庆从事大坝工作40余年,曾在巴西呆过5年干过3个工程。他首先声明对三峡工程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然后补充说:“美国一般人都很难想象中国1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就连同行都感到特别惊奇。TGP预浇围堰的施工方法独特,符合实情;纵向围堰用碾压混凝土比传统土石堆的围堰更好也更快。另外,管理控制工程的方法比较简洁,没有把问题复杂化。”
  站在英国工程师的立场,孙捷奋(GeoffreyP.Sims)则从一看规模、二看技术和进度、三看安全、四看效率这几方面来衡量“三峡”,结论只有两个字:“很好!”这位有着38年工程经验的专家,曾参与过澳大利亚著名的雪山工程。他准备返英后去伦敦土木工程研究院作演讲,介绍一下三峡工程技术方面的特点及中国工程师的管理经验。
  移民生态焦点话题
  建设高坝水库无一例外都会遇到环境和移民问题。如何找到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困扰全人类的难题,就连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毫不例外。三峡工程本身引致的最大社会、生态和环境课题在于百万移民重建家园。这对许多国家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世界大坝委员会因此提议特别关注三峡移民问题。
  法国代表法兰柯易斯·朗皮埃尔说,打个比方,要满足10个人的需求就需搬迁1个人。这就产生了工程移民。在专家们看来,下游1500万人口和100万移民的收益孰轻孰重是明摆着的。通过了解,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移出后,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说不定90%的人会对结果表示满意,另有10%的人兴许就愿意呆在原来破旧的房子里。即使出很多的钱也不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在人口密度类似的国家都遇到了这一挑战。
  印度工程师佩瑞·罗迈纳介绍说,印度修建的大坝存在移民问题,虽然政府做了不少工作,还是影响到工程的进展甚至下马,而TGP则不然。在从重庆到宜昌的3天沿途中,代表们目睹了库区内崛起的一座座颇具现代气息的移民新城,有功能分明的小区、整洁美观的街道、风格迥异的楼群、绿树成荫的绿化带……移民故土难离是自然的,但新家园比昔日的狭窄老城舒适、有发展又会使他们高兴起来。英国代表孙捷奋说,我了解到目前工程的动态投资是200多亿美元,其中45%用于移民。全世界都希望这项工作获得成功。日本大坝委员会主席马场恭平说,他个人对中国安置移民的措施比较赞赏。
  不少专家对环境问题表示格外关切。在随后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技术交流会上,中外专家展开热烈探讨。
  瑞典专家哈坎·邦德提问说,他不担心工程本身会有问题,但是否存在环境问题?
  中方专家回答:生态系统本身是动态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有效、效应更良好的系统。三峡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的全部生态问题,但在调节生态平衡的同时,利大于弊。
  …………
  诚然,三峡工程会有完工的时候,中外交流却未有穷期,正如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所说:“三峡工程有非常复杂的技术、组织管理问题,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水落石出。不过,我们非常有信心把一个个困难克服掉!”无论如何,三峡工程不单是中国的世纪工程,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全球的关注不会终结,辩论不会停息。
  时间是最伟大的评论家。让“三峡”工程证明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