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网上银行“轻骑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1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网上银行“轻骑兵”
  本报记者 杨明方
  在国内银行界,招商银行与“工、农、中、建”这些老牌大行相比,无疑是个“小弟弟”。然而在互联网上,招商银行可谓“牛气十足”。1998年,招行率先推出支持网上支付的“一网通”,并第一个实现了ATM(自动柜员机)全国通兑和POS全国消费联网。目前,招商银行网上对公和对私业务的交易量已经把国内其他银行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这个崭新的网上世界,招商银行成了业界“领头雁”。
  逼出来的“灵感”
  1997年4月,招商银行继中国银行之后推
  出了自己的网站。所不同的是,除了一些形象宣传,招行网站还包括了“一卡通”账务查询、股票信息查询等功能。1997年中国互联网所处的环境,很难让银行真正对全面开展网上业务产生信心。也许是看到了一丝“新经济”的影子,招商银行暗地里与其他银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电脑部一直在进行基于互联网业务模型的探讨,这对他们后来在市场机会真正出现的时候脱颖而出作好了铺垫。不过今天他们坦言,这种先知先觉多少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已经起步,不少大银行开始放下自己的架子,注意服务质量,微笑服务、上门服务等在整个银行业成了“你有、我有、他也有”的东西。显然,这种简单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没有门槛,对招行这样的小行来说,自己原有的“平民化”优势正在消失。
  然而,招商银行“一卡通”全国联网后取得的初步成功,让招行明确了一个思想——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技术领先的服务,将是一个比平民化更稳固、也更吸引人的卖点。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份额,建立自己的网点似乎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但招行很快就发现,靠自己当时那种速度滚动发展,最后面临的结局,很可能是还没有成长起来就被人兼并掉了。一方面,自己远远称不上财大气粗,在发展速度上受到不少限制。更重要的,是因为许多基于提高服务效率的业务,正在受到物理网点发展速度太慢的制约。
  “救命稻草”
  这时候,互联网的出现救了招商银行的命。用招行电脑部员工的话说:“好像互联网就是专门为招商银行设计的一样,一下子让原本没法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了。”通过虚拟的方式,业务拓展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如果把互联网与招商银行在电子化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招行面对的将是一个拥有很大优势的新天地。当然,这些想法在1997年还只能称做“畅想”,因为那时国内知道互联网的人还很少。
  其实,其他银行的专业人士对互联网可能带来的机会也不是没看见,只不过招行对此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或者说有比较超前的意识。小银行和大银行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大银行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想得更多的可能是怎样稳稳当当地发展,而小银行强烈的危机感迫使它必须多想一些打破原有体系的“怪招”。
  1998年6月,招商银行带着尝试的心理,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B2C(企业对个人)网上支付系统,不过当时它还只是限于深圳本地使用。
  意外的惊喜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以后。1998年7月,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召开会议,为商业系统的代表们普及互联网知识,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线销售的概念。由于当时招商银行已经有了支持网上支付的“一网通”,也被邀请到会作介绍。当招行把自己的网上支付系统摆到这些知名企业面前的时候,受到的关注和欢迎完全出乎意料。
  招行发现自己居然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极大地坚定了在互联网上继续前进的信心。紧接着,招行开始壮大自己的网上业务,先是把在线支付推广到全国范围,然后逐步尝试企业网上银行业务,丰富个人网上银行功能,一系列行动环环相扣,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优势。而此时,国内大多数银行却都对招行的这种做法持“旁观”态度,觉得网上银行似乎属于旁门左道,至少在短期内还成不了什么“气候”。
  “黑马”脱颖而出
  然而,网络世界变化太快了。进入1999年,中国互联网业全面“发烧”,招行靠着自己网上银行从对公到对私业务最全、网上结算覆盖全国以及速度最快等诸多优势,一下子成了国内银行业的“闪亮明星”。
  客观地讲,这两年招商银行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无形资产要远远超过其现实的经济收入。现在,国内95%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了招行“一网通”,招行每月在B2C(企业对个人)方面约有20万个客户,共完成几万笔网上交易。不过,相对于对公业务,这只是“小巫见大巫”。随着包含网上信用证、实时电子汇兑等新业务的企业网上银行3.0版本的面世,招商银行每月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笔数已经达到18万笔以上,交易金额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在国内同业中遥遥领先。目前,招行45%的对私业务和15%的对公结算业务已经成为非柜台业务。
  绝非盲目“吃螃蟹”
  招商银行在业界最早开展起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受到的非议也最多。其中一个最惹争议的地方,就是它没有采用理论上更安全的数字证书技术,而是采用浏览器执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据介绍,1998年招行决定用浏览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数字证书必须先下载到硬盘里,而当时微软“维纳斯计划”在中国叫得正响,招行觉得家庭电视上网将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但电视机不能支持数字证书的运用,于是浏览器便成了第一选择。
  另外,1998年,人们对证书体系的认识还很有限,恐怕搞电脑的人都没几个知道。如果那时候采用证书体系,花了很大力气,结果很可能是付之东流,因为客户会觉得太麻烦。事实上,网上银行业务在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限制,比如不允许第三方转账等,从制度上消除了一定的风险。不过,今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个人网上银行专业版,这一次就采用了数字证书体系。说白了,招行认为这是一个对“时机”的把握问题。
  在招商银行看来,第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而技术未必一定要最先进。从这种意义上讲,招商银行所追求的“技术领先”,本质上是一种依托先进技术的“应用领先”模式。不管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永远都是企业用来促进业务和效益快速增长的一种手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