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胜利迈向新世纪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9
第1版(要闻)
专栏: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胜利迈向新世纪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龚雯
  百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波澜壮阔的一页华章。
  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因为这一制度代表着人类的进步方向,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然而,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怎么走?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懈地求索。我们有过高歌猛进的年代,也有过曲折坎坷的岁月。
  人们不会忘记那样的日子:生产力低下,商品短缺,生活困窘,各种票证被城里人当作护身符,上亿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回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搞社会主义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确,没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艘古老航船冲出“文革”漩涡驶向新时期航道的关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结合中国的现实,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指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方位:纵向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有别于发达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横向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合实际,符合国情,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纵比横比,归根结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寄托着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它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引到现实,我们党确立了一条百年不变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给这个人口占世界1/5的国度带来了巨大变化。
  美国资深外交官、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美方首席翻译傅立民先生,从一个独特视角看到了这种变迁:“社会主义给我的最早印象就是对色彩不感兴趣,20多年前我来中国,大街上一片蓝灰绿,男女老少的服饰没什么区别。
现在,你们的社会主义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人们的打扮五色缤纷,鲜亮时髦,尤其是女孩子,在穿着上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漂亮姑娘媲美。”或许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评价更有代表性:“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才取得的成就。”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这个立国之本,中国才能稳定、发展和进步,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表明,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可动摇,不可偏废,坚持立国之本,走好强国之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伟大前程。
  最佳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创举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境界。实际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只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但多年来,那种对社会主义错误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使我们步履艰难。1978年,我国价格市场化指数不到10%,各类商品定价由国家严格控制,工业总产值95%以上属指令性计划,社会总储蓄的97%来自国有部门,外贸依存度低于5%,几乎很少与国际市场互通有无。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1992年春,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视察南方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更加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在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上。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在所有制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了新的探索,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市场经济也是开放型经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大门搞建设不行,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才可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后发优势。
  我国首任外资局局长、现年80高龄的冯天顺老先生亲自参与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项目审批。他说,开放以前,我们自诩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视外资为毒瘤,视开放为禁区。70年代末,国内一个经济代表团访美时参观了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提出与中国合资办厂,而中方官员第一个反应却是:你们是资本家,我们是共产党,哪能合作呢?
  坚冰终究要击破,时代毕竟在前进。20年来,外商来华投资从无到有,渐具规模,成为对外开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来一补、保税区、连锁超市以及品牌繁多的外资产品,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不仅引入了大量资金,还引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市场机制等,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巨大动力,也促进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时代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世纪之交,万象更新。然而,转型过程尚未结束,种种矛盾亟需解决。新的世纪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终要靠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部署,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再发力。
开放也是改革,随着中国即将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必须逐步扩大开放领域(如服务业),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等多种新形式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积极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多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深入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体制创新,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而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艰巨的。我们坚信只要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劈波斩浪,浩荡前行,成为21世纪人类进步和发展史上又一次壮丽的日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