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世纪的“笔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1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世纪的“笔迹”
  蔡朝阳
  在新世纪来临的那段日子,贺卡雪片般地纷至沓来:有钢笔写的,有毛笔填的,也有电脑打的,还有眨眼工夫就收到的“伊妹儿”,几乎浓缩了近一个世纪来书写工具的变迁。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钢笔只是老师的奢侈品,铅笔可写可拭,只是笔芯常易断落,让人懊恼不已。八十年代中期,在家长“考上重点就奖铱金笔”的许诺中,我进入了中学时代,可直到中学毕业,写的都是“永生”牌塑料壳钢笔。铱金笔啥模样,无从得知,可不管怎么说,比铅笔是大大进步了。我记得第一次从母亲手中接过钢笔后,把它挂在最显眼的口袋上,晚上也要玩味一番,才肯放在枕下让它伴我入眠,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用的墨水是廉价的“鸵鸟牌”蓝墨水,写在纸上,满眼一片汪洋,极易联想到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句子。其间,我经常陪伴从教的父亲刻印学生试卷。煤油灯下,他放好特制的钢板,铺上蜡纸,用铁笔“吱吱”地刻着。刻字还挺有“讲究”,力用大了,蜡纸易破,印出来成“大花脸”;力不足,字印不上去。夏夜,父亲忙得大汗淋漓;冬天,双手冻得通红。我心痛地想,要是有自动印制的设备,该多好!想不到,参加工作不久,这一愿望随着电脑的普及而实现了。
  如今,电脑也不是什么稀罕品了。就说我的办公电脑吧,从最初的286,逐渐升级,经历了386、486,直到现在的586;打印设备从初始的针式打印,到喷墨打印,到新式激光打印,文稿打印速度越来越快,字迹越来越清晰,图像越来越逼真。修改后,还不会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时下,凡是使用过电脑的,有谁能离得了?电脑上了网,问候远在千里外的朋友也不必发愁,随着鼠标轻点,沟通近在咫尺。这时,笔墨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键盘,作壁上观,尝试尝试“下岗”的滋味。
  往事越千年。当年老子以竹简著《道德经》时,可曾想到过薄薄的纸张?王羲之挥毫《兰亭序》时,可曾想到还有便捷的钢笔,以及不可思议的电脑打字?今天,当我们坐在微机桌旁,挥洒自如地敲打键盘,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时,又可曾想到龟板、竹简那些厚重的器物?如今,我们写字(应叫打字)再不需刻画擦刮,且速度和效率提高何止数倍、数十倍!从甲骨文到竹简,到笔墨纸砚,经历了数千年光阴;而从钢笔到586电脑,仅仅是二十世纪几十年间的事儿,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现在,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一日千里地发展,在新的世纪,我们又将留下怎样的“笔迹”呢?或许,我们不会留下任何“笔迹”,而世间万物,已尽在掌握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