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曲艺:在变革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2-20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曲艺:在变革中发展
  编者按::近年来,曲艺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始终生机勃勃,在实践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日前,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了颇具影响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和“北京国际曲艺节”两项活动,引起许多观众关注。热心的观众还就“北京国际曲艺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曲协研究部主任安宝勇同志对此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北京国际曲艺节”是中国曲协与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一次大型曲艺活动,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学者和曲艺爱好者与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曲艺界同仁,共计二百余人参加了演出、观摩和研讨活动。外国人演曲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演员、这么多曲种、这么多曲艺节目的集中展示,在我国舞台上尚属首次。请您谈谈“北京国际曲艺节”的情况。
  答:举办“北京国际曲艺节”就是要扩大中国曲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加强它在世界文化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曲艺艺术交流和曲艺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今后在适当的时机举办“国际说唱艺术节”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这个活动包括八场演出和一次研讨会。中国曲协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席刘兰芳同志带领机关全体干部奔走辛劳,全力投入。演出反响不错。研讨会上中外学者宣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曲艺节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问:有人认为,曲艺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艺术门类,“北京国际曲艺节”将原本应该是各国曲艺之间的文化大交流,仅办成了中国曲艺艺术的集中展示,这与国际曲艺节有些名实不符,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应当承认,“北京国际曲艺节”的名称存在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在北京举办的有国际范围参加的中国曲艺节,也可以理解为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曲艺”的节日,前一种是我们主办单位的初衷,也是这次活动的实质。而且有歧义的名称,也并非我们首创,如“上海国际相声节”、“北京国际旅游节”等,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有人产生误解,是一个事实。我们没有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负有一定责任。还应当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举办如此规模的活动,我们还是首次,由于经验不足,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到底为曲艺与世界文化接轨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而且,“北京国际曲艺节”的名与实是一致的。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把它办成各国曲艺大交流的打算。我认为,说唱艺术是世界性存在的,但曲艺是中国所独有的,就像京剧、国画等民族艺术一样,尽管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样式,但它们到底不是一回事。曲艺,专指中国的说唱艺术,是中国人对中国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诸多因素和特定条件的产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有哪个非华语为主的国家,用“曲艺”这个外来语来称谓自己本民族的说唱艺术。曲艺与其他国家的说唱艺术可以比较,可以借鉴,可以交流,可以共同发展,但不可以混淆。中国的开放,使我们认识到,曲艺虽然是中国的“国粹”,但它也是世界说唱艺术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世界性存在”的“世界各国都有的类似的艺术门类”,我们可以称其为说唱艺术,但不能把它随便叫成曲艺。
  问:通过这次演出,您认为在当前的曲艺现状中,有哪些创新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答:我认为,凡是有创新意识、创新想法、创新苗头的探索和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创新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演员根据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晚会、不同的观众,随机变换自己的表演方式和表现手法,这都属于创新的内容,也是曲艺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像参加“北京国际曲艺节”演出、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武警文工团陕西快板演员张保和,在许多晚会和剧场演出中,常将自己的陕西快板根据内容需要配上乐队和伴舞,使观众感觉耳目一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号召所有的曲种都要像他那样搞,也不妨碍他在其他场地包括边防哨所演出时,单枪匹马仍然发挥曲艺“轻骑兵”的作用。由北京曲艺团乐亭大鼓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王淑玲演唱,东方歌舞团吴华作曲的一批乐亭调,在传统乐亭大鼓曲调基础上,适当地运用歌曲结构方式,听起来既是“唱曲”,也像“唱歌”,效果良好,颇受欢迎,但也不意味着她的改革就一定代表所有鼓曲的发展方向,这同样也不妨碍她为满足另一部分观众的要求,演唱未加改动的乐亭大鼓。
  问:您的观点,包括您刚才举的例子,在曲艺界有什么不同意见或反对的吗?
  答:有的人认为一些创新尝试不能代表改革的方向,指责人家的产品“非驴非马”,“只能是骡子”。其实,是骡子有什么不好?只要它好听、好看、好玩、有趣,老百姓欢迎就可以尝试。执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以革新曲艺为由去糟蹋甚至解构曲艺,消解曲艺表演口头“说唱”的特有美质,可能会创造出别的什么新形式,但却不是曲艺。我想诚心以糟蹋曲艺为己任的人大概没有,有的只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出新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不同意见和反映也很正常,但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问:关于小品的界定和归属问题是否一直还在争论之中?
  答:这是正常的。我们认为二人转归曲艺,在东北它同时也归戏剧。粤曲也同样,在广东和港澳台,它既归曲艺,也归戏剧。但这归属不明或同归共管的现状并不影响观众的欣赏兴趣和它们自身的发展。有文章认为小品应归戏剧,还有文章说“小品毁演员”,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小品只是“民间艺人”的绝活或专利,只是游戏表演而算不上是表演艺术。这种说法又从根本上把小品推到无家可归的境地。我认为,小品,如它是喜剧性的,其中又以曲艺特质为主,尽管它在上演时出于内容和效果的需要加上歌舞、杂耍、魔术、口技等等,凡能搬上去的好看、好玩的艺术都搬上去,我还是愿意称它为曲艺,相信中国曲协今后将继续为发展小品艺术举办各种活动,而且不反对剧协或其他任何系统组织有它参加的活动。说小品演员是“民间艺人”也没错,我们曲艺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鲁迅先生曾说从这里面可以产生福楼拜和托尔斯泰呢。“民间艺人”有什么不好、不对吗?我们曲艺界的老前辈,许多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在过去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当过“民间艺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