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阅读
  • 0回复

堂而皇之下——从“舒同作品真伪案”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2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堂而皇之下
——从“舒同作品真伪案”谈起
南宫品
  不久前,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中国书法杂志社侵犯了舒同的著作权,责令其在全国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1998年11月24日至29日,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当代书法京华十一家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有舒同的十件作品。当天,不请自到的舒同夫人王云飞指出其系伪作,要求主办单位将它们撤出。中国书法杂志社认为这些作品来源是真实的、可靠的,没有采纳她的要求。翌年4月,王云飞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中国书法杂志社侵权。
  这起著作权纠纷,曾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特别是文艺界人士的关注,新闻界也对此表现出兴趣。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对簿公堂的一方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首任主席舒同的夫人,一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中国书法》,双方相争的焦点又是其专业———书法作品的真伪;另一方面则是这起纠纷的产生及案件审理期间,有一些值得寻味的地方。
  在上述展览中,舒同作品的提供者并非舒同的家属,也不是某一机构,而是至今不知其真实姓名的“蒙山人”。在一审期间,中国书法杂志社拒不提供“蒙山人”的真实情况。其代理人只称:“蒙山人”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收藏家,收藏界的人都应当知道谁是“蒙山人”,否则便是孤陋寡闻。这些情况便让人产生了两个疑问和一个想法。
  疑问一: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纪念性的展览,为什么不让被纪念者的家属提供作品?最少也应当找家属了解作品的收藏线索。
  疑问二:“蒙山人”既然是一位品德高尚、收藏界尽人皆知的收藏家,中国书法杂志社在一审期间有什么必要拒绝提供其真实情况?
  因为这两个问题,笔者因此有了一个想法:如果不是王云飞这位新四军老战士拍案而起,穷追不舍,通过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的这个遗作展,“蒙山人”这些藏品的“真”便是板上钉钉了。这里面包含有一个模式:权威性机构主办+权威性展名=展品的权威性。和这个模式类似的还有:权威性展览场馆+权威性机构主办=展品的权威性。由此类推还有:权威性出版社+权威性的书名=出版物所收作品的权威性。
  而这些模式的产生都源于一个渊薮,也即:变劣为优,变假为真。
  一些艺术家的习作、劣作、应酬之作因为入选了“××大展”、“××精品展”、“佳作选”而拔地而起,身价陡涨。
  一些已故艺术家的伪作、一些收藏家收藏的赝品因为列入了“回顾展”、“遗作展”、“全集”而变伪为真,竟成正果。
  堂而皇之的场馆,堂而皇之的机构,堂而皇之的活动,堂而皇之的出版社与堂而皇之的出版物竟被不肖之徒利用,成了他们洗物洗钱的手段,也成了他们今后招摇过市的幌子。而那些堂而皇之的机构、活动与出版物的权威性便被这些不肖之徒用那点可怜的“赞助费”、场租与出版利润兑换成了一片凉意———凉了观众的心,凉了读者的心,凉了收藏者的心,也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些年来凉了又凉,至今未曾暖和过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