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阅读
  • 0回复

红色狂飙的起点——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1
第1版(要闻)
专栏:

红色狂飙的起点
——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本报记者李泓冰姜泓冰
上海一条小马路,酝酿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红色狂飙
2001年的“六一”儿童节。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一群小学生正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稚气的声音在“一大”与会者那两排大照片下回响:
“毛泽东,哦,就是毛主席!还有,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邓恩明,1931年就义……”
“还有下面这一排呢。张国焘,1938年背叛革命;周佛海,1938年叛国;陈公博,1946年因卖国罪被判处死刑……”
“叔叔,为什么把好人坏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呢?”一个小男孩不解地仰起脸发问。
……
“这就是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坎坷中大浪淘沙、奋斗不息的历史缩影。”谈起这组照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表情凝重。
当年,中共“一大”的与会者有13人,其中正式代表12位,还有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列席。建馆之初,这里只悬挂了毛泽东、何叔衡等6位代表的照片;1976年以后,增加了李达和李汉俊,其他代表却一直付诸阙如。参观者往往带着问号离去:别的人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的真实也渐渐清晰起来。1986年纪念建党65周年前夕,13个人的照片第一次全都陈列出来,只是变节者的照片要小许多。1999年,新馆开放,所有照片均同样大小———仿佛历史一直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那一天,13个人正走进上海法租界一条僻静的小马路,走进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那处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在围绕着一张长餐桌的梳背椅或圆凳上坐定———红色狂飙就从这里席卷而起,最终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他们起身离去之后,各自书写了迥然不同的人生,也给后来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
狂飙在沉默的黄土地上酝酿着。
上海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让国人看到中国260多万产业工人的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从北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来,让先进知识分子热血沸腾;新文化运动推向全国,“五四”运动的爱国激情……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都在铺垫和促成着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就在兴业路一带的石库门里弄中,革命火种也在悄悄游走:
1920年初,陈独秀移居上海,住在紧连兴业路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那里成了《新青年》编辑部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中心;
1920年8月,陈望道在老渔阳里附近最终完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出版,迅速销售一空;
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则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有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
历史将它翻开新一页的辉煌瞬间留给了那时、那地,是偶然中的必然。
新馆扩建,成为新时代的一则红色童话
80年前,这里回荡过党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激昂的口号: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人类解放者万岁!
1984年,它的门楣,郑重挂上了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馆名。
1999年,扩建后的新馆落成,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挥毫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大”会址纪念馆默默注视着中国的飞跃,也默默承载着历史烟云。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毅提议,人们开始寻找中共“一大”会址。已经成了“恒昌福面坊”的兴业路76号,从此被认定为革命圣地。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第一次修复并对外开放。以后,根据董必武等“一大”代表的回忆及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不断调整,一天天接近着它在1921年7月时的原貌,显示出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1968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又征用了黄陂南路374弄的四幢房屋,用于办公和陈列。扩建工程于1971年6月党的50岁生日前完成。时值“文革”,青红砖砌、白粉沟缝,有着中西合璧典雅风格的纪念馆内外,挂满了标语口号和红旗。
真正恢复“历史原貌”,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从此,大上海在“一大”会址身边长高长大,中国更富更强。这时起,参观者不断增多,许多党组织要求前来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过组织生活……
1998年,“一大”会址开始大规模扩建,建起了可容100多人活动的大厅,陈列室由90平方米扩大到450平方米,148件珍贵文物有了展示的机会。
与时俱进,直面改革开放的新天地
今天的兴业路,与“一大”会址纪念馆比邻而居的,是代表上海时尚与繁华的一片“新天地”。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新近的扩建,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旧城改造工程的一部分。会址周围残破多年的石库门旧里弄被挖掘出新的价值:一个名为“新天地”的大型房地产项目,将这片石库门房屋彻底清洗修缮,表面“不动声色”,内里充满“现代化”。一块4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及上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就静静地泊在“一大”会址的马路对面。
有人解释说:“新天地”的“天”,上下拆开就是“一大”。
路边的广告牌上,有一行大字:让昨天的上海和明天的上海会合在此……
这里,是上海大发展的一个新景观,还将是不久以后各国政要集聚的APEC会议的一个场所。
曾有个外国记者采访倪兴祥:“你有没有觉得‘一大’会址被时尚包围了?”
倪馆长答:“我们是被改革开放的成果簇拥着。”
当前,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还有吸引力吗?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回答是肯定的。
迄今为止,“一大”会址纪念馆已接待参观者1000多万人次,包括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多万人次。特别是在中共中央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一大”会址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参观者陡增。
新馆设计时的最佳接待能力是1500人,然而,建成后每天都涌进两三千人,进入2001年6月,平均每天更高达5000人之多。6月9日是周末,参观人数突破了1万。纪念馆工作人员说:闭馆的门都关不上了!
新疆航空公司的王明强偕新婚妻子到沪旅行结婚,庄重地走进这里。他说:“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种革命的气氛,很有意义。”
上海一位叫忻文菁的高中学生看到新党员宣誓的场面,心向往之:“我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入党!”
一位参观者则意味深长地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希望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到这里来看看,不要忘记过去,经常想想:今天我该怎样做?”
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参观者,“一大”会址纪念馆与时俱进。新的场馆建起来了,还要有适应现代人欣赏品位的新的布展方式与内容,突出以文物为主要语言的博物馆个性。“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出的148件展品中,50%以上是文物原件,还有10多件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展室中新颖的灯光设计,也走在了全国革命文物场馆的前列:介绍建党之前的历史背景的展室,昏暗而压抑,只有几束冷光投射在文物之上:卖身契、摞满补丁的衣裳、清军为抵抗侵略而造的清夷“铜炮”……在黑暗中静默地泣诉过去的不堪回首;而随着建党与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灯光也渐次明媚起来……
建党80周年纪念日越来越近了,参观者也越来越多地涌进兴业路76号,涌进红色狂飙的起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