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阅读
  • 0回复

生活在学习之中——上海市闸北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1版(要闻)
专栏:

生活在学习之中
——上海市闸北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探索
本报记者杨振武吕网大
  世纪之交,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认真研究,贯彻落实,作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部署。闸北区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
  盛夏时节,记者在闸北区采访,学习之风扑面而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全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会召开;上海市首届“家庭学习节”在这里揭幕;芷江西路街道举办第四届“社区终身教育节”;大宁路街道召开创建学习型社区理论咨询会;——一个个有关“学习”的信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共识出合力
  创建学习型城区,是闸北区领导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撞击中形成的共识。
  有这样一件事:某网络公司的董事长在整理自己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书籍时发现,在不长的时间里,90%的书籍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区委书记李梅多次用这个例子激励全区干部:“在学习上,谁都没有什么老本可吃。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是闸北区委提出的口号。区领导率先垂范:应酬减少,学习加量。每个人都订出学习的长远计划和近期目标。去年,区委与上海大学联合开设了“现代经济理论知识培训班”,区四套班子成员踊跃参加,成为上海大学的“编外学员”。
  创建学习型城区,政府责无旁贷。去年底,闸北区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出台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其中包括提高市民的认识和参与意识,建立一个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内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等等。目标是“最终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具有闸北特色的学习型城区”。
  共识决定行动。3月初,在全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会上,区政府聘请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邓伟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等10位专家、领导担任专家组顾问。区有关部门和街道的领导与分管副区长周金彩签订了2001年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区长郭天成在会上宣布,今年为闸北区“社区教育宣传年”,今年的教师节为闸北区“社区教育宣传日”。
  闸北区领导坚持“一级抓一级”,认真指导和抓好县处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全区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
  学者有其校
  闸北区有重教的传统。这些年,区领导舍得花本钱,每年的教育投入约占财政支出的三成。闸北以“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基础教育,其整体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上海市领先水平。全区成立了两个职教集团,各类成人教育院校达80所。
  随着“教育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闸北区教育系统的资源开始对外开放,供社区居民共享共用。区社区学院每天从早晨5时至晚上9时对外开放,成为社区居民健身学习的“朝夕公园”;寄宿制高级新中中学利用自身先进完善的教育设施,创办了首家“双休日教育公园”,该校的电脑房、视听室、大屏幕放映室、语音室、图书馆在双休日向校内外学生开放,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休息日。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一些小区还和小学联手,根据居民的需要办班办校,做到了“学者有其校”。目前,区内成人学校和职业学校已经全部向社区开放,为市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提供各种服务;区内70%以上的中小学以“朝夕公园”和“双休日教育公园”的形式向社区开放,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学习。
  资源的共享共用,使各街道的文化站、图书室、市民学校、儿童乐园、老年活动室、书画社、茶艺馆等,都成为市民“没有围墙的学校”。
  目前,区图书馆藏书达36万余册,各类学校藏书达130万余册,各街道图书馆(室)藏书16.8万余册,全区212条里弄图书室藏书近20万册,全区居民有87%的人经常读书看报。
  处处是“课堂”
  创建学习型城区,关键是让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构筑人人都能参与的“学习课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座位”。
  闸北区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各个街道、小区、楼组注重找准自己的基点,因地制宜,形成了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小区、学习型社区的系列特色,营造出一块块“文化绿洲”。
  “读书楼”、“科普楼”,是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居民区的创造。在这里,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楼组,成为一处处学习的课堂,浓浓的书香吹遍整个小区。大家在这里读书学习,谈天健身,其乐融融。他们开办“医疗讲座”进行医疗咨询;开办计算机学习班,让老年人也能过一把“电脑瘾”;插花艺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习型小区建设红红火火。
  芷江西路街道的“社区终身教育节”独具特色。为方便居民按需学习,街道开设了“学习型社区大型超市”,编印了《市民学习指南》小册子,详细列出了街道在一年中所举办的近百种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开班时间、参加对象、学习地点和联系电话。据统计,每年参加学习的居民达3万余人次,出现了夫妻同学、爷孙同窗的感人场面。
  记者探访了共和新路街道金纺小区14号楼组,这里原来是个“对门不往来,见面不知姓;门口堆杂物,楼道挂灰尘”的脏乱差楼组。创建学习型楼组以来,他们将楼组定名为“文化走廊”。记者走进楼道,映入眼帘的是楼内的书法比赛、盆景绿化,一个个小书架上放着居民订阅的各种报纸杂志。楼组内还建立了“家庭图书交流网”,各家的图书、影碟登记在册,资源共享,密切了邻里关系。
  身边有老师
  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需要有足够的师资队伍。闸北区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人才资源,组成了一支专职、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担当起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任务。同时,每个人都尽其所能,既当学生,又都是老师。
  闸北区教育局把“终身教育”当作分内之事,抽调30多位教师担任专职社教教师,每个街道2—3名,长年奔波在社区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区成教办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兼职社教教师队伍——教育讲师团。他们来自上海的四面八方,有研究所专家、医院院长、杂志社总编、高校讲师等,讲课内容涉及法律、教育、保健、生活、休闲等五大类,以满足不同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除了专兼职教师,闸北各个社区还活跃着一支支教育志愿者队伍,被居民誉为“身边的老师”。共和新路街道居民中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能工巧匠,通过志愿者的形式,组成了强有力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课程很对社区居民的“胃口”。铁道大学医学院130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为社区居民开设了“家庭常见病的急诊和防治”等系列讲座。临汾路街道聘请适宜讲课的老干部担任市民学校教员、党校报告员。原海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李锡祥受聘任居民党校教员以来,义务为党员和居民讲授形势课、政治学和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光备课稿纸就用去50多本。
  创建暖人心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创建学习型城区,为闸北带来深刻变化。
  居民们反映: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开展“终身学习”以来,小区里吵闹声小了,麻将声小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多了,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的人多了。
  闸北区委副书记曹一丁认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办学形式,满足了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顺应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解决下岗人员的充电要求,满足老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城区是一项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信谊联合医药药材公司努力营造“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职工逐步成为文化、技能素质一流的智能型员工。他们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的执业药师资格培训、考试,引导员工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一专多能路子。到2000年底,该公司员工中获得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已达员工总数的44%。
  学习型城区的创建,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双双下岗的王振柱夫妇,通过学习电脑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运用电脑服务社会,不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还为浦东机场等重点建设项目承担了一些软件编制程序工作。
  终身教育,更使许多老年人的昨日遗憾“梦圆今天”。年逾花甲的陆德奎老人是从贵州退休回沪的,参加终身学习活动后,他通过了市英语口语初级和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证书。
  “轻舟不摇楫,正用一风送。”在浓郁的学习之风中,闸北正在向学习型城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