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阅读
  • 0回复

“读人”品味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2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人”品味儿
晨雨
  如今书店里各种各样的散文作品集可谓琳琅满目,我还是一搭眼便看中了三本《读人记》(分为“当代篇”、“古代篇”、“外国篇”,韩小蕙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不是因为它的装帧设计漂亮,而是这三个字的书题。翻开看看,尽是些熟悉的名字——写的人和被写的人——诚如封底上写的说词:名家读名人。
  不过,读进去之后,吸引我的(尽管不是每一篇)不再是“名人效应”,而是字里行间对于人、人生、人的精神世界的描述、诠释或解读。当学生时就知道了“文学是人学”这样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解读一个个人,可毕竟从未见谁以“读人”为题作记。我得说主编者以这样一个标题汇集了这样三卷散文、随笔、札记之类的作品,确是展开了一个独特的视界。且不论是不是每一位作者都刻意为之,至少书题本身,对读者似乎就起到一种阅读前的心理提示:你是在阅读人,读别人,也读你自己。
  时下,人物传记类读物,无论书籍还是见诸报刊者,一直都是人们熟读的对象。大概因为身处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代,人们格外需要观照、思索自己所经历过和正在面对的人生,而阅读他人正是最好的方式。然而,难尽如人意的是,这类读物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者少,浮光掠影、五色迷离者多。翻炒冷饭,生孩子、过日子之类的逸闻琐事比比皆是。仅仅为了娱乐人生,消遣人生,多了,读之自然味同嚼蜡。所以,看罢《读人记》,觉得它们不只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一篇篇有趣的人物传记,而且是能让人品得有滋有味的人物传记。
  “在茶水升腾起来的氤氲里”怡然面对市声尘嚣的陆文夫;操着低沉略哑的嗓音,“蹲在电话里的维熙”;容颜舒展,永远像一尊“笑佛”般的林斤澜……这些速写式的人物剪影,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一个人(不因为他是名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我是见过夏公(衍)而且听过他几次谈话的,读到王蒙写的“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消瘦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不禁拍案叫绝。那位因一部好莱坞电影几乎人人皆知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女王,早被《剑桥古代史》、莎士比亚、萧伯纳……不知解读过多少遍了,作者仍然能从一条墓志铭中读出“要到什么时候,女子的荣辱才能和男人的成败分开呢?”这是外国的。中国明初大儒“方孝儒被诛十族以后,再也没有一个知识分子以死报君了”,这话也许武断了点。可作者从书呆子气的方孝儒之死,悟出了“软鸡蛋也是有它赖以保全的生存哲学”,“活着,就是一切”的感喟。……解读也是解读历史——今天以前发生的一切,在心灵世界里发生的一切。
  其实不独文学,世间许多学问都与解读人有关,譬如当今自然科学中热门、前沿的生命科学。前不久,报道人类基因图谱接近完成,无疑是把生命形态的人解读到了最细微处,而且列成了图谱。可文学对人的解读是无可替代的,它大概永无完成之日,而且永远无法以量化的形态表达出来。文学的魅力或许正在这里:常读常新,总能见仁见智。
  大街上的餐馆川、鲁、徽、粤,变来变去,各领风骚,但不管怎么变,都得让人吃着是味、够味。我读《读人记》,品出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