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阅读
  • 0回复

催生绿色文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7
第1版(要闻)
专栏:

催生绿色文明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实
本报记者赵永新白剑峰
  ○校园学生:伸出小手保护大地球
  ○民间组织:为政府分忧服务社会
  ○公众监督:让污染者成为过街鼠
  ○绿色社区:把环保融入日常生活
  河南新乡的农家妇女田桂荣,两年来拿出近6万元回收旧电池52吨。她的想法很单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旧电池的危害,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环保。
  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环保”曾经是一个何等陌生的名词。而今“环保”已经家喻户晓:电视里不仅有天气预报,还有空气质量预报;环保汽车、生态住宅、绿色食品成为百姓的热门话题。
  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3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的环境意识也空前提高。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公众自觉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谱写着绿色文明的篇章。
  校园学生:小手保护大地球
  “叔叔,旧电池污染环境,我们正在回收,您家里有吗?”近年来,很多城市居民都遇到过这样的“不速之客”,而受“打扰”的人都禁不住啧啧赞叹:现在的学生,可真行!
  据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组织的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环境意识最强的群体是在校学生。这是“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硕果。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普通中学和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199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1996年12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颁布,强调“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要求在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截至去年10月,“绿色学校”已达3000多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今,校园内外,到处可见大、中、小学生保护环境的身影——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对府南河进行环境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发出《保护府南河倡议书》,促成了成都市府南河的全面整治;北京的29个高校环保社团成立了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以“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存环境、托起绿色希望”为宗旨,在校园内进行绿地认养、垃圾分类回收,到社区内开设绿色课堂,传播环保知识。
  民间组织: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当国际奥委会官员询问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时,我方代表团不知如何作答。
  今年2月,当国际奥委会的评委们再度来到北京实地考察时,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等3家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被聘为北京市奥申委的环保顾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理念之先进,实践之深入,给评委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虽然我国的民间环保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近10年发展迅猛。截至目前,正式登记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已有200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的活跃,既是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环保不仅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每位公民的事;解决环保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出于这样的考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书院历史学教授梁从诫先生在1994年春天组织成立了自然之友。他们组织会员去学校、公司和机关讲解环保知识,培养人们在环保方面的价值观、责任感;带领会员自费到内蒙古恩格贝、陕北榆林植树,在为地球留下绿荫的同时,也将环保的种子播在了会员心里。
  普通百姓在受到污染损害后,如何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开通了热线电话,无偿为受害者提供帮助。至今,王灿发教授等志愿者已帮助上百名环境污染案件的受害者讨回公道。
  公众监督:让污染者成为过街老鼠
  让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环保部门在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同时,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发动群众与环境污染作斗争。
  浙江省富阳市首创了环保有奖举报制度。从2000年6月开始,全市先后涌现出多名污染举报专业户。他们暗中检查企业的排污情况,随时向环保部门举报。富阳市环保局现已兑现奖金60多万元,处罚企业数百家。企业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率从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95%,一度污浊不堪的河水重新变清了。
  江苏省在总结富阳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污染有奖举报。省环保厅和13个省辖市、所有县(市)的环保局,分别向社会公布了污染有奖举报电话。截至7月底,江苏省各级环保部门收到的污染举报多达15451次,共查处违法企业11959家(次)。
  眼下,这一措施已在许多省份推广。国家环保总局还开通了全国统一使用的举报电话:12369,目前已在38个重点城市开通。
  绿色社区:把环保融入日常生活
  “你拍一,我拍一,大家分类扔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垃圾不能混一块……”这支由儿歌改编的《垃圾分类歌》,在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小区人人皆知,因为它不仅是李淑珍大妈的作品,也是小区内居民自身行动的真实记录。
  建功南里小区是1997年回迁的新建小区,有居民700多户、2400多人。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指导下,小区开始创建“绿色社区”。他们从宣传教育入手,提出了“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的口号,从垃圾分类、买菜使用布袋等小事做起,发动市民参与环保。许静林一家为了节水节电,想出了各种办法: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涮马桶,洗澡的水用来拖地。他们家每月的用水量由原来的8吨降至4吨左右。
  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联合编制了《绿色社区手册》,将绿色小区建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绿色社区在其他城市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杭州,五“环”活动——“开办环保学校、传授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激发环保热情、付诸环保行动”,成为100个社区居民的新时尚。济南市市中区创建绿色社区,环保必先达标,主要标志就是实现“三无”:即无淘汰炉具、无污染事故、无超标排污。为此,许多社区居民自觉改变了生活习惯:使用无磷洗衣粉,换用节能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