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阅读
  • 0回复

两岸京剧精英会浦江——观“台北新剧团”演出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8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两岸京剧精英会浦江
  ——观“台北新剧团”演出随想
  田本相
  以辜公亮文教基金会执行会长辜怀群女士为领队,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宝春为团长的台北新剧团一行60人,近日在上海逸夫舞台作京剧公演,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大热点。
  李派在上海的演出是李少春李派剧目的一次大检阅,《野猪林》、《打金砖》、《灞桥挑袍》、《古城会》等,由李少春先生之子李宝春主演,显然是在继承其父的艺术遗产,展示李派艺术的风姿,自然也是他对父亲的纪念,是他对关心他的戏迷和亲朋好友的一个很好的回报。
  李宝春主演剧目有《野猪林》、《打金砖》以及关羽戏《灞桥挑袍》、《古城会》等,基本上是按照李少春先生的原本演出的,当然也有一些小的调整。而就宝春的表演来看,他不但在竭力保持李派的艺术风格,而且根据自身的修养和条件有了创造,有了发展。其创作态度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李少春先生的严谨和严肃的艺风,一招一式的动作,一字一句的唱腔,倾其全力,一丝不苟;在扮相上较其父更为英俊潇洒;在唱功上,他的特点除字正腔圆之外,更多些苍凉深沉之气,他把发自丹田的声音同发自生命深处的呼吸糅合起来,特别是如《野猪林》草料场中的一套大段唱腔,他那高亢洪亮、婉转而悲怆的唱腔,给人以情感的震撼;同时,宝春的表演具有一种现代感,他对角色有着一般京剧演员所缺少的艺术投入,或者说是生命的投入。他的动作,他的唱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源于生命深处的呐喊。
  在《打金砖》中,宝春对角色的性格、感情、心理把握十分精细准确。对未醉之前的刘秀,其气度不凡、怡然自得、方寸有度的帝王气派,刻画得精细入微。而对刘秀听信郭妃谗言而沉湎于酒色,则演得判然如另人,恍兮惚兮,颠三倒四,糊里糊涂,一错再错,透露着帝王的专横和杀气,将其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太庙”一场,他的所有唱段和翻扑,令人看到的是一个战栗的活的灵魂。此刻,吊毛、抢背、甩发、硬僵尸、吊毛变僵尸、倒扎虎等,不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人物此时此刻的情感、心理的表现,宝春把这些技巧同人物的心理感情血肉般地结合一起。这就是我体会到他的演艺的现代感。
  说到宝春的唱,除圆润高亢的特色之外,那就是苍凉悲怆,渗透着现代的悲剧感。他的歌唱有着他特有的悲剧生命的感受所生发出来的悲怆,正是在这里感受着他的表演和歌唱中蕴蓄着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和真情。如果我说得更直接些,是他在中国古老的京剧中,不但融进了他的生命的体验,也融进了现代的一些艺术理解。这正是他带给这个古老艺术的新鲜的东西。
  这次演出,也是两岸京剧精英一次成功的通力合作,两岸京剧的一次盛况空前的交流。
  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孙正阳先生与李宝春同台演出,成为观众注视的焦点。尚长荣,《野猪林》中的鲁智深,《打金砖》中的马武,《灞桥挑袍》中的曹操,《古城会》中的张飞,《孙安进京》中的徐龙,可谓当代中国铜锤之冠,他与宝春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是十分难得的合作演出,给戏迷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满足。他们的演唱,不时引发热烈的掌声和每场演出后的五次甚至七八次的谢幕,使得浦江洋溢着两岸京剧精英以及戏迷的深情厚谊。
  这次演出,也是一次台湾京剧实力、台湾的戏剧教育以及台湾对京剧艺术推进精神的展示。
  这里,不但有李宝春的担纲,而且有著名的铜锤陈元正,著名的小生赵阳强,旦角新秀黄宇琳、郭胜芳,老旦新秀高美瑜等,成为一支老中青结合,行当俱全,文武场皆备的实力雄厚、技艺水准甚高的队伍。在剧目上,不但有“老戏”,也有重新改编的戏。特别是《孙安进京》,作为压轴戏,可见其分量。
  《孙安进京》意在“表演风格与程序不变质的前提下,探寻传统戏的新可能”。较之原本《孙安动本》,在故事情节上改动甚大,的确在“可变的题材上”下了功夫。
  在艺术处理上也有较大的创新之处。我十分欣赏的是将黄义德的老生角色改为丑角,让喜剧角色同悲剧的角色形成对比,达到了以喜剧来反衬悲剧,则悲剧更悲的艺术效果。而孙正阳先生以其老练的艺术修养,对人物的把握极有分寸,不但出色完成角色的创造,使其自身就成为此戏的一个新的亮点,而且在“出新”上,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