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江阴“三看”——江阴市转变作风促发展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13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阴“三看”
——江阴市转变作风促发展记事
本报记者 夏长勇
不久前,记者到江阴采访,这里正召开“对外经济合作洽谈会”,一时商贾云集,宾馆爆满,好一幅兴旺繁盛的景象。沉浸在这样的气氛中,记者自然地捕捉到一个新闻主题:“看江阴人如何转变作风促发展”。
“解放思想找差距,寻找新的参照系”——看江阴人转变思想作风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必须把思想作风摆在首位。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经济发达的江阴市,一些党员干部富起来后小富即安,不愿再艰苦奋斗,再上台阶。用市委书记王伟成的话说:“没有跳出江阴,立足全球看江阴,没有放到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定位中看江阴面临的形势!”
江阴人骄傲是有“本钱”的。江阴有著名的华西村和全国劳模吴仁宝;全国大型知名乡镇企业中,江阴占四十六家;小小县级市,竟有十家上市公司。成绩固然很大,但骄傲自满,江阴就不会再上台阶。不转变思想作风,江阴经济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思想作风如何变?“解放思想找差距,寻找新的参照系。”江阴市委、市政府组织多个考察组外出考察,近看昆山、吴江,远看广东、浙江。一看,真看出了不足:改革开放程度不如广东,利用外资不如昆山,城市建设不如中山,个体私营经济不如浙江。干部们眼界宽了,心气平了,不再浮躁自傲。二○○一年七月,新的工作思路定下:扬长避短,增创优势,强攻突破,加速发展。
  于是,江阴人一连抛出几个“大手笔”:建设一个长35公里、宽5公里,沿长江150多平方公里的“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到“十五”计划期末,全市新材料产业年销售额达到35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65%;做大做强企业,营造规模经济新优势,“十五”期末,努力形成40家主业突出、主导产品竞争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超过10亿元的集团公司,其中6家超过50亿元,4家达100亿元左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现有1000多家外资企业的基础上,再度突破。如今已有比利时贝卡尔特等近40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扎根江阴,去年1—10月合同外资已达6.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就是要让群众日子好过”——看江阴干部的群众意识
  市委书记王伟成对记者说,革命战争年代,党与群众关系为什么那么好?第一条,党要消灭压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第二条,那时的党员干部,得到的只有牺牲,不太可能贪污腐败。现在我们要取得群众信任,也必须做到这两条。
  江阴群众年均收入已近6000元,但市委书记王伟成上任不问富,先问“穷”:“我们江阴最穷的人有多少?穷到什么程度?”市委组织调查组深入调研,结果发现,全市经济薄弱的村还有40个;还有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市115万总人口的0.7%。
  为使这些贫困群众也真正过上好日子,去年6月,江阴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富民工程”。首先是加快发展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江阴在发展高科技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新增本地劳动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五年内确保每年增长5%以上。同时,专门设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种养项目流动资金贷款的贴息以及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补贴;市财政划出500万元设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100万元设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使贫困群众也富起来,市委、市政府与基层13个部门20个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四套班子30名领导干部和市镇两级528名领导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分别与558个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市还将花3年时间重点扶持300户贫困的“两老人员”(老党员、老生产队长)致富,市政府每年帮扶每户1000元生产资金。
  “老百姓说话真管用”——看江阴机关的精神面貌
  洁净的蓝天下,高达16层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气派地耸立,楼前的“文明广场”绿草茵茵、流水潺潺。每天早晨7时50分,市委、政府50个部门上千名干部准时在这里集体做广播体操。午餐时分,干净漂亮的大楼地下餐厅内热热闹闹,干部们极少有人去饭店“应酬”的。市廉政办张忆江副主任说:“在这里吃饭,味道好,心情也好,谁还愿意出去大吃大喝!”
  江阴的机关作风为何有如此面貌?市委监督严厉。2000年以来,突出对少数干部中出现的玩牌、公款休闲、节假日收取礼金礼券、互相吃请四股歪风严肃查处。2001年春节,某镇一领导干部因违反此纪律受到严厉处分,在全市引起很大震动。
  监督机制到位。去年,市委提出“营造环境新优势,树立江阴新形象”的主题活动。政府各机关都做到“四个一”。一是“一诺千金”。全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27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一一到江阴电视台“亮相”,作出服务承诺,请群众监督政府。市电台、《江阴日报》也有常设的监督栏目,刊播群众意见;二是“一呼百应”,全市机关上下齐动,共同参与“双新”活动;三是“一路绿灯”,机关实行“首问负责制”,全体工作人员对群众和外商不能说“不”,只许说“怎么办”、“如何办”、“什么时候办好”;四是“一查到底”,市委、市政府成立“改进机关作风督查组”,对违背承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做到“不改正就下岗”,并在新闻媒体曝光。
  “民情通道”畅通。在江阴,群众都知道有个“书记市长接待日”,每月双周的周三,15个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必有一人到市信访局接待群众。信访局的登记簿上记录着这样一串数字:一年来,市委、政府两套班子领导轮流接待群众来访共24次,接待群众404批1187人次。家住虹桥三村的退休工人章天锡两次到信访局提建议,他第一次提议在朝阳公园增加设施,没过多久,公园内就添置了垃圾箱、座椅、灯具;第二次他提出“城市绿化不可缺少高杆树木”,十几天以后,老章惊喜地发现,在文明广场等绿化带,一些高杆树木悄然立起,老章高兴地说:“我们群众说话还真管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