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二 藏文化焕发新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09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风采之二
藏文化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任建民
于洪志教授代表西北民族学院藏文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组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他们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们研制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藏族史诗、藏医藏药、藏文历算软件,向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能力,曾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这个领域苦苦探索了18年,于洪志感慨万千。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她连微机常识都不知道。刚开始接触藏文信息处理时,更是困难重重。“有一天,打工资表时,突然几个冷僻字的名字变成了藏文,我激动得当时就哭了。就仿佛难产的婴儿,突然顺产了。藏文出来了,对于我,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她按照数学推理的方式,用键盘把所有的藏文字符都找出来了,成为最初的“藏文信息处理系统”。
在多年研究期间,有一个人对于洪志的影响很大,这就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贡唐仓活佛。他参加过西北民院早期的三个藏文计算机鉴定会,十数次到学校来了解计算机处理藏文的能力。他给课题组讲了藏文、英文、日文、汉字的特点,并说,你们一定要把藏文计算机研究坚持到底,藏族的科技进步离不开计算机。
但是,藏族人民接受计算机还有一个过程。贡唐仓活佛讲了两个故事。刚一解放时,他号召藏族同胞用电灯,但是藏族人民认为电灯把佛光照了,不肯用。当时是1986年,拉卜楞寺的大经堂着火了,损失惨重。他希望用钢筋水泥重建大经堂,又结实又防火,而藏族人民不愿接受,因为过去的大经堂一直是木质结构。他说,先进的事物最终会被一个民族所接受,于是这个民族就进步了。
班禅十世大师也接见过于洪志,对她说:“藏族人民使用上计算机,就是一个先进的民族。请你在计算机上帮我们解决古藏文的问题。”这些,给了于洪志他们极大的鼓励。
藏族地区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计算机系统平台的支持。课题组曾请求美国微软公司研制藏文视窗,微软公司的答复是:藏文计算机市场份额小、藏文编码技术实现太复杂,他们不研制藏文视窗。没有系统软件,藏文就不可能实现信息化。课题组从藏文系统软件内核做起,拿出了一流的藏文视窗,并不断推出工具软件、通用软件、智能软件,使藏族用户自己能开发应用软件。
藏文编码标准及其技术在国际上争夺十分激烈。1993年,课题组承担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任务。当时除我国外,还有英、美等30多个国家都提出了藏文编码方案。中国编码小组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使国际标准化组织表决通过了以我国提案为主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藏文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编码标准的民族文字。
课题组正在研制藏文文字识别和藏汉英机器翻译,不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文信息技术与产品。西北民族学院与清华智能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藏文识别软件。如果能够用手写、扫描、数码识别藏文,对于抢救藏文古籍,意义重大。这也是于洪志他们梦寐以求的事。(附图片)
题图:于洪志教授在和藏族同胞一起研究藏文信息处理平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