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本色赋——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事迹报告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5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色赋
  ——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事迹报告之一
  本报记者 王比学
  龙清秀已昏迷两天了。看到虚汗湿透了她的内衣,医生吩咐她妹妹龙清莲,给她换件内衣。清莲刚脱下她的内衣,她突然醒了,用力拽住衣服不放,弥留之际的她,不知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妹妹怎么拽也拽不过她。妹妹说:“大姐,你必须换,不然感冒了。”她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妹妹吼了一句:“我要穿本色衣……”
  “本色衣”!这是龙清秀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2001年2月15日,龙清秀——这位生前曾亲手批过24亿多元以工代赈资金、被人们称为“在钱堆里打滚”的人,穿着8元一米的土布做的本色衣离开了人间。
  本色衣——农家女儿的本色,人民公仆的本色,共产党人的本色。这是龙清秀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她光彩照人的实践。
  “我们是做扶贫解困工作的,每次端起饭碗,都要想一下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在挨饿呢”
  龙清秀生前是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
  她生于贫困——出生在新中国建立前湘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于贫困——湘西山区至今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担负着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贫困的重任——在以工代赈的岗位上工作了15个春秋,直到生命的终点。她53载的人生,始终和贫困纠缠在一起。她懂得贫困的滋味,和在贫困中生活的父老乡亲始终贴着心、连着筋。
  到北京出差,她舍不得住宾馆,经常住在招待所或旅店的地下室。就是到下面检查工作,她也要找便宜的房子住。一次,她到邵阳市检查工作,市里的同志看她工作任务重,找她的人又多,想给她安排个套间,她婉言谢绝:“这样住一晚,老百姓能吃一年了。”难怪人们说:“龙清秀虽然不是生活在农村,可她实实在在是农民的女儿。”
  下基层,她不进饭店,总是要求在机关食堂和基层的同志一样用餐。一次,沅陵县的同志多炒了几个菜,她不肯吃,劝大家说:“我们是做扶贫解困工作的,每次端起饭碗,都要想一下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在挨饿呢。”她用贫困群众的生活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她用的梳子,是从地摊上买的,两元一把,还觉得贵了。可是当贫困地区的群众遭遇到困难和不幸时,她花钱却大方得很,经常以自己的微薄积蓄帮助贫困群众。1994年4月,她到桑植县狮子坪检查工作,看到村民李红梅因车祸头部受伤,当即送去1000元。白水坪村民聂平安家连续两次失火,一家三口住在岩洞里,孩子辍学在家,她立即送去500元,催他赶快送孩子重返校园。
  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始终把龙清秀当作自己的女儿。早在1973年,龙清秀在隆回县金石桥镇晓阳溪村当工作队员时,住在村民罗崇述家。她和乡亲们一样插秧、锄草、挑粪。老罗一家人每天吃红薯丁拌大米,怕龙清秀不习惯,就在锅的一边少放些红薯丁,可龙清秀高低不肯吃,“你们吃得下,我也吃得”。20多年来,她一直同老罗一家和村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村民们也一直将她当作自家人。
直到1996年7月,晓阳溪村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村干部将写着“金石桥镇晓阳溪村荣誉村民龙清秀”的证书授予了龙清秀。一向对个人荣誉看得很淡的龙清秀,对这个证书却十分看重,一直将它珍藏着。
  “群众太苦了。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为他们做实事”
  在湘西的大山里,龙清秀看到一位农民全家的家当不到200元,一根扁担就能挑走。贫苦苗民家庭出身的龙清秀,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群众太苦了。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为他们做实事。”
  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早脱贫的责任感激励着她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跋涉,在三湘四水中穿梭,每年1/3多的时间都在乡下。她乘坐的车斗里,放着雨伞、雨靴、布鞋,天晴雨雪全不怕。她的司机说:“和龙主任一起去湘西,不用当地老百姓带路,龙主任对这里的坡坡坎坎太熟悉了。”桑植县她先后去过28次,隆回县去过29次,永顺县去过24次。
  64岁的古丈县原以工代赈办主任鲁开玉说:“全县189个村,她去过的地方占到60%以上,最偏最远的地方都去了。古丈县有个断龙乡,海拔1600米,严重缺水。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三次组织治水之战,都因技术、资金等原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8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龙主任又一次来到断龙乡找水源。通往断龙山的路泥泞难行,来回32公里,要过48道小溪,而且到处是悬崖峭壁,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可走,人要紧贴山崖,背对峡谷,用手抓住树枝或藤条才能慢慢攀行……”
  就这样,龙清秀先后27次到现场考察,将投资计划由320万元调整到1500万元,断龙乡人民历时五载奋战,终于建成了穿越7个隧洞,主渠道长22000米,其中悬崖上的渠道就达7000米的“接龙渠”,彻底解决了21个村20000多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灌溉稻田12000亩,新增稻田6000亩,群众的口粮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党的以工代赈政策带来的实惠。当听到龙清秀去世的消息后,当地的父老乡亲自己编了许多歌谣,到处传唱,表达了他们对龙清秀无限怀念的深情。
  群众苦,国家大,底子薄,以工代赈的有限资金怎样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这是龙清秀时常考虑的问题。1996年7月19日,骄阳似火。龙清秀在桑植县村民席本耀的梨园,拿着一根棍子数树上的梨子。一算账,一亩梨园往少里说,也能收入5000多元,是稻田的10倍。这天晚上,她就住在席本耀家。灯下,她问席本耀:“你能不能做个典型,把周围的农户都带动起来,一起搞山地开发?”席本耀满口答应。这夜,她集中乡亲们的智慧,提出了“政府建设施,能人办产业”的扶贫思路和“能人承包,大户经营,带动特困户”的造林种果模式。当年,席本耀带动乡亲们一共种了315亩果树。这一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开,全县已种了8万多亩水果,成为农民新的致富支柱产业。
  龙清秀时刻记着,她是共产党员,一言一行都要为党增光。从她手里花出的一分一厘以工代赈资金都要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体现党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
  对每个项目的立项,她都要亲自调查,精心审核,合理安排。把一个项目的建设放到整个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使每一笔钱都尽可能发挥出最好的效益。桑植县陈家河镇山高坡陡田少,由于前些年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当地政府希望将治理水土流失纳入以工代赈计划。龙清秀和县里的同志实地进行了考察。县上拿出立项报告后,以为马上可以立项,不料龙清秀却不同意。她说:“你们的计划是坡地改梯土、梯田,但没有根本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应当实行田、水、林、路、新能源开发综合治理。”第二次,县里的报告将山上的梯田、梯土由种粮改为种果树。龙清秀又说:“你们现在的方案治了山、治了水,是一个进步,但没有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农民没柴烧,将来还会出现新一轮乱砍滥伐。”她建议把帮助农民建沼气池列入规划。县、乡再次修订了规划,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经过4年的综合治理,昔日荒山秃岭,今日郁郁葱葱,瓜果飘香。
  桑植县官地坪镇,8个村没有一分水田。世世代代的人们靠红薯、土豆、玉米过日子,连女人坐月子也难吃上一碗大米饭。1998年8月,龙清秀顶着烈日,带着工程师来到这里,对6条水源进行了详细考察,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在这里进行片区治理,进行小流域开发。之后,她又来了5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到2000年3月,官地坪造田4293亩,亩产稻谷500多公斤,贫困山区的人们终于圆了世世代代的造田梦。有了水,“山里什么都活了”,农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使人们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修了新房,买了彩电,装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开上了小汽车。人们感谢龙清秀,给她立了一块碑。她知道后,坚决制止:“你们要感谢,就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以工代赈的扶贫政策。”于是,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捐工捐款,在山坡上,刻了8个6米见方的大字:“以工代赈,利国利民”。
  “当公仆,搞服务,既要肯做事,还得会做事,这就得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业务”
  任何地方的任何工作,都需要创造,也都能有创造。而唯有创造,才能真正做好工作。龙清秀深谙此理。她经常说:“当公仆,搞服务,既要肯做事,还得会做事,这就得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业务。”
  以工代赈需要认真搞好规划。龙清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湖南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武陵雪峰山区、井冈山区、南岭山区,贫困成因各不相同。针对各地的特点,在她的主持下,湖南省先后制定了7个以工代赈专项规划,既有力地贯彻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开发思路。譬如,武陵山区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雪峰山区应着重解决交通闭塞问题,南岭山区主要考虑水源点建设,井冈山区重点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等等。
  以工代赈是同资金打交道的工作,龙清秀认真总结了各地资金管理的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根据国家每一批以工代赈计划的不同特点和政策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她和省财政厅的同志研究后,提出了严格实行“报账制”管理的办法,便于对每一项支出进行核查;她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拟订了《湖南省以工代赈财会工作暂行规定》;她自己动手编撰教材,登台讲授有关以工代赈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以工代赈工作涉及到水利、交通、通信、农业、林业等众多行业,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龙清秀随身带着三个本子:一个记政策,主要摘录中央和省里有关以工代赈的政策规定;一个记情况,主要是平时下基层调查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一个记心得,主要是听专家讲课和自学的心得体会。她还要求以工代赈办的同志做到:每人每年要写一篇好文章,每季要读一本好书,每月要组织一次业务研讨会。这“三个一”坚持数年,大大提高了大家的业务素质,现在已推广到全省的以工代赈系统……
龙清秀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可以告慰她在天之灵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和湖南省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7亿多元,这些资金新建改建等级公路5766公里,解决了206万人、16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兴建了小水电站480处,新增灌溉面积86万亩。湖南全省的贫困人口,已经由1985年的800多万下降到130万。一座座丰碑在山山岭岭耸立。这里,没有一座是龙清秀的,但每一座都和龙清秀紧密相连。因为这些碑都是为党立的,而龙清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附图片)
  1998年10月15日,龙清秀(右二)在湖南桑植县官地坪镇与参加改地造田义务劳动的黄丽梅老人亲切交谈。胡兴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