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中直院团演出季不再是构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2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直院团演出季不再是构想
  本报记者 刘琼
  2001年岁末的一个下午,11+1演出沙龙,在北京天桥剧场三楼一个多功能厅悄悄地成立。“11”是指当时的11个中直院团(其后不久,中央实验话剧院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中国话剧院),“1”指中国演出公司。沙龙第一次活动主题是“关于建立中直院团演出季的一个构想”。主讲人: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
  讲演结束,我追问于平“构想”何时付诸实践?他笑了,说在文化部2002年工作计划中,中直院团将在纪念五·二三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时集体亮相,亮相虽然不能称之为演出季,但实际上是一次尝试,因为是尝试,所以要广纳意见。他建议我不妨先听听各院团长的看法,做一次实际的调研。
  可行性:力量产生效应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田玉斌。曾经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虽然名人多,经典名戏多,这些年来光景却不好。民族歌舞剧市场如此寥落,院团如何应对?电话那端,刚刚开完职工大会的田玉斌喘了一口长气,说终身制和人浮于事将在剧院机构改革中得到改观,接下来就是抓创作,五·二三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一次绝佳的亮相机会,院里正紧锣密鼓地打造两台剧《花木兰》和《白毛女》,借机好好地推介自己。在田团长看来,集体亮相的演出季做法其好处一目了然,要义是各团如何把握机会。
  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市场方面有着类似难处的中央歌剧院,也是采访重点。中直院团在国内同行中,规模最强,水平最高,顶尖人才最集中,搞演出季集中展演,其指导性、示范性和可看性无可非议,主抓创作的副院长黄小曼这样认为。她不仅认为中直院团搞演出季有可行性,还具体分析了演出季放在5月份的三个优势:气候好转,观众热情高,与一年一度的“相约北京”活动形成套餐效应。
  今年5月下旬也是中央歌剧院成立50周年。黄小曼说,代表一个国家艺术水平的歌剧,在中国还处于幼苗阶段,还需要养护。歌剧剧种尽管在目前不会大火爆,但是黄小曼对院里复排上演的《卡门》和将在5月亮相的《蝴蝶夫人》和《中国歌剧精选音乐会》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她希望观众了解并理解这支歌剧队伍。
  实际情况是,在北京,国家级院团演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国家院团的导向性和实验性作用。演出季的提出,是整合力量的举措。
  前瞻性:市场检验队伍
  “演出季把中直院团推向市场,让市场和观众检验院团,这样做有前瞻性。”作为新锐导演,陈维亚近年力作不断面世,不久前他被任命为中国歌舞团副团长。从一个长期在教学和创作前沿的专业人士到主管院团业务的领导,陈维亚的视线显然从如何抓好个体创作调整到抓好全团创作上面。他对演出季的理解似乎更有迫切感。陈维亚认为集中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中直院团主动出击太有必要了,否则,一些长期创作不力的院团就极有可能落后于一些地方院团,被淘汰出局。他还提到,随着入世和文化市场的开放,更严峻的考验也会降临。“适者生存,只有推出精品,方可言不败。”因此,他认为演出季应该是艺术性和市场性的结合。
  年前因为排演的新剧目《蔚蓝色的浪漫》首轮演出就连本带利赚得令人眼馋的东方歌舞团,在10个中直院团里日子过得最好。当我在时间的缝隙中抓住忙得不亦乐乎的团长田均利时,他对集体亮相表现出浓厚兴趣。用田均利的话来说,“单个院团势单力薄,覆盖面小,造不成大效应,集团出击却力量极大。”当问及院团同时出演是否分流市场份额时,田均利断然否定:“中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市场非常大,只要产品好,一定会获得很好效应。关键是要注意产品是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如果老百姓不爱看,产品在市场中完成不了交换,就是浪费,市场就会越做越小!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大量的戏重内容而轻形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其实区别艺术的根本还是形式,人们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看芭蕾舞《天鹅湖》,其意就在欣赏程式的美。只要产品好,市场无限大。”
  演出季无论对市场还是推动院团本身创作,都有很大好处。“最大的好处是中直院团站出来让市场检验。”
  必要性:院团走向规范
  在演出季运作方面,中直院团中最富有经验的应数中央交响乐团。多年来,国交一直坚持以演出季为组织生产和演出的轴心,团长俞松龄谈起演出季更是滔滔不绝。
  国外比较成熟的演出市场如欧美国家都搞演出季,这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团体艺术生产逐渐走向规范化的手段。一个艺术表演团体有计划地推出新剧目,剧目定下来,宣传和票务销售可以分步骤实施。演出季比通常的剧团管理更加规范,排演合理有计划。
  80年代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艺术表演团体不靠票房靠拨款。进入市场经济后,票房不仅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剧目有没有观众的尺码。没有票房,艺术表演团体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声誉上都很难立住脚。在这种国内国外的大背景下,表演团体必须调整自己的脚步。
  相比之下,中国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冷静并客观。他认为,作为院团,搞自己的演出季的同时,也可以参加有组织的集中展示。“既然都有自己的戏,参加一下,对锻炼队伍有好处。”至于具体运作方面,他认为不能光依靠有关方面,各剧院也要自己做。“主办方不可能包票房的。”话剧院此次准备拿出两台经典名剧参演,它们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严峻的考验》。
  2001年12月,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胡桃夹子》等四个剧目联合展演,打出演出季的旗帜。因此提起演出季,团长赵汝衡轻车熟路,她的观点是演出季在国外非常正规,每年两个,工作计划完全根据演出季作安排,演出季应以推新剧目和剧场为主,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一天演几场上面。
  启示性:职能改革信号
  俞松龄最后还非常坦率地说,现在搞演出季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国交来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演出跟市场需求的关系。北京每晚音乐会有好几台,但由于经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制约,真正能进音乐厅的人有限。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否则演出季搞不下去。二、演出曲目的提高与普及关系。两者比例要恰当,既保持院团水平,又要老百姓喜欢听,把握好循序渐进地引导。三、北京演出与国内外巡演的关系。一方面让外地也能欣赏到高水平演出,另一方面解决票房问题。四、西方古典经典音乐与中国交响音乐的关系。中国交响乐赶上世界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努力,但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怎样在演奏西方经典音乐的同时,逐步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这是国交作为一个国家级院团的责任。
  俞松龄虽然就国交说事,但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四个关系归纳起来就是国家级院团职责和生存关系。这也是构想中直院团演出季的实际意义。
  演出季概念的提出,不是一次简单的演出策划,是中直院团职能改革的信号。中直院团自80年代以来,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革,现在鲜明地提出“演出季”这一口号,旨在强调艺术院团应以艺术创作为中心抓院团工作,强调把重点放在中直院团的整体练兵,以在体制改革中精进和成熟。
  引进演出季这一舶来的概念和艺术生产推介形式,在现阶段的我国文化市场,也必然具有一些中国特色。“只是一种尝试!”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和许多院团长再三低调地强调。
  人们期待这种“尝试”。(附图片)
  黄小曼
子平
田均利
陈维亚
俞松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