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东莞:跨世纪的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4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莞:跨世纪的转变
  本报记者 王楚 吴冰
  20世纪80年代“利用外资创造城乡
  一体化”奇迹的广东东莞市,到了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下,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当年提出要东莞重新定位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他在这里调查研究后提出,东莞要从一个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迅速向“具有特色”的中心城市转变,要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居深圳、广州之间。东莞市内发达的公路网将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连成一体;散布在全市32个镇区的近1.4万家外资企业,吸引着来自大半个中国的500多万劳动力,形成了国际制造业基地;出口规模连续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2001年,东莞国民经济增势强劲,全市GDP总值达到580亿元,增长18%;税收总额101亿元,增长45.8%;外贸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增长11%。其中GDP、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5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广东省首位。
重商的东莞人,抓住机遇,勇于告别昨日的“光环”,重新创业
东莞人是在实现由农村向工业化转变的平台上,告别昨日的“光环”的。这个平台东莞人向人们讲了多年。第一批“洗脚上田”的农民,利用“旧祠堂、会堂、饭堂”引进港澳资金,这首创的“三堂经济”使东莞人脱贫致富奔小康。从1978年虎门镇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散落在东莞32个镇区的1.4万多家外资企业,东莞外向型经济实力跃升到大城市的竞争行列。
  但是,2001年4月的东莞并不平静。
  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9次各级领导干部座谈会,会场上热烈的气氛与开始炎热的岭南天气,使重商的东莞人,真的坐不住了。已担任4年市长,刚刚接任市委书记的佟星同志说:“东莞是以劳务出口为主,发展经济方式基本是外延扩张为主,这两个‘为主’,体现了东莞的经济性质和素质,这就决定了东莞人再不能高枕无忧,要居安思危。”
  向中心城市转变,新的坐标一旦确立,差距立刻凸现出来。“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走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这句褒贬都有的话,指出了东莞要率先进入现代化城市行列任重而道远。
  找差距,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三来一补”这种模式对东莞的最大贡献是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功不可没,但东莞人20年来扮演的是“后勤人员”角色,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却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上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仅为了解决500万外来工吃肉问题,散落在镇村的猪场就高达4665个,年均生猪出栏量150万头,东莞运河污黑的河面恶臭难闻……
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继续支撑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东莞人感到了危机,这场大讨论,带来了思想上的再次大解放,使东莞人更加务实,思想统一了,思路明确了,面对“洗脚上田”人的素质滞后,城市管理滞后,产业升级缓慢等现状,东莞人提出舞起城市建设的龙头,脱胎换骨,整治环境,依靠高科技,实现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跨越。
  务实的东莞人,在深圳与广州之间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定位“1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英国一位从事遥感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这样惊叹。
  这座城市就是东莞。在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定位上,东莞人显示出他们的求真务实精神,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确立以电子信息业为主导的制造业立市,并公开提出,“要借用广州、深圳两个城市的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
  东莞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市长黎桂康回答说,产业配套全面,外资企业众多。
  东莞产业配套优势短期内是别的城市无法取代的,尤其是电脑资讯产业,现在的东莞就像一块集成电路板,上面密密麻麻镶嵌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电脑资讯企业,此间电脑整机零部件配套能力已达95%,企业间这种相互配套,使上下游企业可以就近获得原料、配件供应或销售产品。
例如,日本日立公司在清溪投资的恩倍福显示器有限公司带来了100多家上下游配件企业。据东莞台商协会反映,一片主机板零部件在东莞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就可配齐。东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像电脑磁头、电脑驱动器、扫描仪、微型马达等产品已占世界份额的20%—40%。IT商评价说,“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无论您在哪里下订单,都会是在东莞制造!”这就是东莞国际化的制造业特色。
  东莞有近1.4万家外资企业,20年来在东莞累计投资150多亿美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60多万台(套)。塘厦镇党委书记任焕林如数家珍:“东莞的重要产品还有轴承、敷铜板、电子元件、服装、鞋、毛织、家具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没有先进产业支撑的城市是一座废城,更谈不上活力。”虎门镇镇长钟淦泉如是说。要从出口加工基地型的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成为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基地,东莞决策层响亮地提出:“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这个定位一出台,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凹地效应”即刻就显示出来。
  当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新注册的民营企业2.3万家,注册资本增长72%。东莞先后主办的电子资讯产品、服装、家具、农产品、鞋材、毛织等6个博览会,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总成交额超过200亿元;外资型工业完成产值10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5%,增长29%。
  东莞人紧紧扭住城市环境建设这个龙头,寻找“转变”的切入点
  东莞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核心在于产业,基础在于环境。
  “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先决条件。”东莞的决策层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过去20多年,东莞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现在,硬环境、软环境已经上升为东莞发展的第一要素。”
  可以说,2001年是东莞的环境创新年。东莞全面实施“一网两区三张牌”举措。一网:构筑以水、气、路、电网为主的城市高标准基础设施,两区:建设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三张牌: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
  城市环境建设是东莞向中心城市转变的重头戏。“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东莞的“新城傍山,旧城依水”的城市总体规划格局脱颖而出,展示了蓝天碧水绿城的城市新貌。规划5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首期投资的一批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开始破土动工,城市功能10项配套工程、12项交通基础设施进入紧张施工。同时,坚决执行“工业进园”原则,关闭淘汰一批重污染企业,对全市32个镇区的环境指数进行电视播报监测,并一改以镇区为单位的画地为牢做法,逐步强化城镇间合理分工和有机协作,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在省级高新科技开发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市委副秘书长王检养介绍说:“这个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达72平方公里,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预计出口值250亿美元,集生态、研发、产业、休闲、生活为一体,被誉为东莞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的‘助推器’,建成后其出口能力等于再造一个东莞。”
  政务环境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市政府一位领导痛陈东莞曾经有过的“办事难”:“新办一家外资企业要跑的部门至少有23个,企业从洽谈签订投资协议到投产,办理立项、用地、报建等有关手续大约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之初,东莞曾因推行“一条龙”服务,吸引了大批外商。随着时间的推移,“办事难”开始成为外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此,东莞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实施了“一个本子收费”,针对重点大企业出口实行“绿色通道”政策、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制度。
  政策环境倾斜培育民营大企业。东莞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民营企业大力扶持。
  人才环境应运而生。东莞市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对企业引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随到随批;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采取“先引进,后就业”的办法,并为企业设立集体户口、保管人事档案、申报技术人员职称提供便利条件。
  去年9月28日,东莞大道建成通车。市里邀请了32个镇区的负责人驱车在这条最宽绿化带达160米的大道上,昔日“洗脚上田”农民的后代们,看到了东莞明天会更好,露出了满脸笑容。如今的东莞,旧城穿衣戴帽开始披起了新装,新城脱颖而出,夜晚是一片灯的海洋。正在文化广场上散步的一位东莞老人告诉记者,照这样发展下去,3至5年东莞就会大变样!
  今年,东莞计划再投入200亿元,铺开10项城市功能配套工程、13项道路改造工程、4项城市景观工程和其它领域的建设。东莞人说:“过去深圳人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东莞人今天是‘用金钱买时间’。”
  为了这跨世纪的“转变”,东莞开始了“惊人的一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