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阅读
  • 0回复

清廉曲——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事迹报告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清廉曲
——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主任龙清秀事迹报告之二
本报记者 王义堂 王比学
  在清理龙清秀的遗物时,同事们发现了一本由53页小信笺纸粘贴成的清单,上面记载着龙清秀退还或转交礼物、礼金的一笔笔数字。
  最大的一笔是6600元,转交给平江县长寿光荣院;最小的一笔是38个皮蛋,按价寄给了送礼人。先后共退物48次,退礼金120次,金额达49788元,还有一部分礼金写着“不详”的字样,就是说,龙清秀连礼包也没有打开。
  龙清秀活了53岁,留下了53页廉洁单。
  这个数字也许是巧合,但却是她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见证。
  “搞以工代赈,管项目管钱,是炉灶边的厨师火边的柴。可要经得住考验啊!”
  以工代赈办直接负责实施国家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是个特殊岗位。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龙清秀硬是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她常常提醒以工代赈办的同事:“搞以工代赈,管项目管钱,是炉灶边的厨师火边的柴。可要经得住考验啊!”
  基层从事扶贫工作的好多同志都知道,到省以工代赈办争取上项目,不靠送礼,也不靠腿跑得勤,唯一的标准是看那个项目能不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能不能真正发挥效益。
  1995年,桃源县一个水库出现了一条大裂缝,直接影响库区人民的安全,需要马上采取措施。在向省以工代赈办报了项目后,水库管理处主任怕办不好,专门到长沙拜访龙清秀。第一天晚上,在龙清秀家门口被她儿子挡了驾。第二天,他就到办公室向龙清秀作了详细汇报,龙清秀答应马上去调查。但这位主任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送点东西到她家里才放心。第三天晚上,又提了两瓶酒找到龙清秀家里。龙清秀一见他提着东西,立马火了,“赶紧拿走,否则工作就没法谈。”这位主任暗想:这下糟了。可没想到,春节刚过,龙清秀就到水库调查险情,安排了100万元资金。
  过去,以工代赈采取的是发放粮食、工业品等实物形式。从1996年起,改为资金拨付的形式。这一改,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
有个县动用以工代赈资金买了一辆车,龙清秀知道后,气愤地说:“项目资金是搞建设的,不是用来享受的,你们要么还钱,要么卖车。”最后,这个县只好把车卖掉,将资金归还。
  买车事件给了龙清秀深刻的教训,之后,她每到一地,查账成了首要任务。所有账目她都要一笔一笔地核对。有人说她是没事找事。可她却义正辞严地回答:“国家的钱从我手上过,必须每笔都真正用到扶贫上,否则,我们就是犯罪!”
  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县挪用以工代赈资金发工资,她当即找到县领导,“半月之内,资金必须归位,否则,跟你们没完!”几天后,县里告诉她,资金已归还,她心里还是不踏实,要求县里将银行的转账凭证传真给她看,她看了后才放下心来。
  欧阳晓风在龙清秀手下工作了8年。在采访途中,一提起他心目中的龙大姐,就悲痛不已。“龙大姐经常对我说:‘你是我们这条战线的年轻人,我们这条战线管钱比较多,你一定要管好。党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一定要珍惜。’”
  “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
  龙清秀对同事和下属管得严,对自己要求更严。
记者在龙清秀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日记中发现有这样一句话:“人格比生命更重要”。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她才能做到宴请不到、送礼不要,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对别人送的礼金,她一概严辞拒绝,如数退还。她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
  为守住这份清廉,龙清秀为自己设了“三关”。第一道关是:门卫关。74岁的门卫老人蹇福斌说:“我干了9年,小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有来送礼的,就说我不在。”第二道关是:家属关。送礼的人,门卫挡不住,再由她的儿子和丈夫出面挡。第三道关是:自我关。如果前两道关还挡不住,她就折价退款。
  龙清秀担任省以工代赈办主任,每年掌握的项目资金数以亿计。在外人看来,想发财实在太容易了,但她从未动用过公家的一分钱为自己谋过私利。
  一次,沅陵县一位领导知道龙清秀到县里来了,晚上去住地看她,顺便给她捎了点腊肉和两条烟。龙清秀推辞不过,只好先收下。可事隔不久,这位同志却收到了龙清秀寄来的200元钱。这位同志有些生气,觉得龙清秀不近人情,打电话给龙清秀说:“我现在又没有分管这项工作,又不是求你办什么事,这只是作为私人朋友的一点心意。”龙清秀解释道:“我就是要养成这个习惯,谁的东西也不收。不然关系好的收了,那跟谁又关系不好呢?”
  原桑植县委书记陈美林说起龙清秀的故事,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任伤心的泪水流淌。“我好后悔呀!去年春节我打电话问她的病情,要去看她,她还告诉我没事,不用来看。我要是坚持去看一看她就好了……”他记得,1999年6月,龙主任带着他上北京汇报国家计委以工代赈联系县的工作。晚上,他陪龙主任去看两位退休的老同志,买了一点水果。“当时我要付钱,她坚持不让;要开发票,她坚决不允许。说:‘这是我自己的私事,怎么能报销?’”
  面对上门来送东西的基层干部,龙清秀说:“以工代赈给县里办了些事,这是国家的钱,不是我私人人情。你们应该把这些东西送给最苦的群众。”每当回忆起这些事,沅陵县副县长李大才总感到无比愧疚:“龙主任帮我们贫困山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却没办法表达心中的谢意。我只能把这些事告诉你们记者,内心也是一种安慰。”
  她去世前住院期间,一些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来看她,送了6000元钱。她对来探望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工代赈办主任郭汉辉说:“大家诚心诚意来看我,送我这些钱,在病床推辞不掉,上交又怕伤了大家的感情,请你代我转交给学校,供穷孩子读书吧。”
  这是龙清秀转交的最后一笔礼金,也是龙清秀奉献的最后一片爱心。
  龙清秀生活简朴,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山区人民朴素的本色。一生中所穿的鞋都没有超过50元的,最好的衣服是一套不到200元的化纤西装,是专门上北京时穿的。她妹妹曾劝她买些漂亮衣服穿穿,她总是笑笑说:“我的工作就是与贫困山区的群众打交道,穿朴素一点,才与他们靠得更近。”
  龙清秀去世后,亲属在清理遗物时,打开衣柜,发现除了几件旧衣外,空空荡荡的。亲属们含着眼泪说:“没想到大姐是这样的清贫。”
  “我不能乱用国家的钱,把‘好事’往自个家里做呀。”
  以工代赈工作政策性强,在政策面前,龙清秀不徇私情,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即便对家乡、对亲人也毫不例外。
  1985年的一天,龙清秀下班一回家,就对丈夫说:“这次计委组建以工代赈办,组建工作由我负责,责任很大。你也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我们都不能以权谋私,得定一个家规:一、凡是来说情送礼者,一概拒之门外,我的熟人朋友你来堵;你的熟人朋友我来挡;我俩确实拉不下面子的,由儿子来挡。二、无论何时何地,亲戚有困难,我们都不得借用手中的权力解决。三、宁愿得罪人,也不能松懈做人的原则。”
  是家规就得遵守。长年以来,龙清秀一家三口一直恪守着这三条家规。为此,他们还得罪了不少一时不理解的亲戚和朋友。
  龙清秀的丈夫老家在湘西一个小山村,村民用电靠从粮站“搭火”,用电的多了,粮站变压器不堪重负。从来没求她办过事的公公不得不在儿媳面前开了口:“清秀,你就帮帮乡亲们的忙。”
  “这事不违反政策,也是正常的要求,但我是这里的媳妇,由我出面比较难,请村里向县里反映,由县里统筹考虑。”
  第二年,公公病重,龙清秀从长沙赶到老家看望她,80高龄的公公拉着儿媳的手说:“清秀,变压器的事,你就帮帮忙吧,也了了我的心愿。”
  “乡政府和县里会解决的。您老莫操这个心,您就安心治病吧。”几天后,公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龙清秀的母亲最大愿望就是去北京看看。1997年8月,龙清秀正好有去北京出差的机会,顺便带上了母亲,但火车票是自己掏钱买的。在北京,龙清秀与同事住在招待所,母亲则是通过朋友安顿在每晚只有三五元的低价房,吃的也是从长沙带来的萝卜干和辣椒。
  她就是这样公私分明。
龙清秀的表哥是村支书,所在村很穷,想上省城找表妹要点项目资金。临行前,曾拍着胸脯对别人说:“我和清秀从小一起长大,跟她要点项目资金,多少得打发点!”可当他千里迢迢来到长沙时,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龙清秀好言解释:“你是我亲老表,你问我要钱,我为难,全省这么多人,我都应照顾。再说,政策是国家定的,我没这个权,也不能破这个例。”
  1997年,她公公在乡下去世,单位派车送她回家奔丧。回来后,她硬是交了200元租车费。恰好那几天,车上的发电机坏了,修理费也由她出了。后来审计厅的同志查账时看到了,佩服地说:“龙主任,不简单,过得硬!”
  龙清秀很爱自己的独子。只要在家,她都要亲手给儿子做饭。儿子大学毕业后,按说在省城替儿子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难。可她却对儿子说:“妈是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廉。你长大了,路要靠自己去走。”4年来,儿子先是在长沙一家电机公司搞推销,后来到汨罗、北京打工。
  她不是不心疼自己唯一的儿子,只是不想让手中的权力掺杂进私情。
  龙清秀的老家在古丈县桐木村,有一次村干部找她,想打通一条出山公路,她婉言拒绝,说:“家乡穷,乡亲们苦,我清楚,但古丈县不是国家贫困县,目前还不能享受以工代赈的政策,请你们谅解。”
  望着村口伸展出来的又陡又窄、弯弯曲曲的山路,人们看到了一个在正路上健步行走的共产党员,也看到了贫困山区人民走上富裕的希望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