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名字是长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4-20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我们的名字是长城
  肖克凡
  编者按:“五一”节前夕,我们发表这篇描写企业人的作品,向在生产第一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的普通劳动者,献上节日的祝福。“长城人”在当前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追求一流,实施名牌战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勇于创新,打中华品牌,与时俱进,前瞻远谋,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时代可宝贵的品格。
  一
  时间造就了奇迹,造就了历史的沉积与生发。
  经历过这时间的锻造磨砺,在浩如烟海的我们的语言文字里,“长城”这个中国人最常用的词儿,所能涵盖、表述和抵达的,就决不仅仅是一个古远的交汇着人间血泪的故事了,也决不仅仅是一段段烽火连天、气势若虹的历史,它已经是一种表征,一种沉思,一种刻骨铭心的中华情结。崇高、庄严、威力四射、挑战危机、不屈不挠。深深地凝聚着我们民族可贵的精神,为创造新的奇迹新的生活而求索的决心与智慧……
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连串持续不断的坚毅的行动!
  一叶见春秋,一花一世界。
此刻,我们正走进一个以“长城”命名的企业,领略着我们民族的长城精神的一枝一叶……
  二
  进门手续很严格,保安一派毫无通融的表情。门难进———说明这是一座管理极其规范的企业。终于见到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孙毓霜总经理,然而他却叮嘱我不要写他,而是应把目光投向广大的“长城人”。孙总经理是创建长城品牌的实践者,深知几经风雨精心筑起这座润滑油行业的“长城”乃是民众一心的宏大工程。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那时,我国的润滑油市场已完全放开,一时间,美英日法德以及加拿大诸国的“外油”纷纷涌入国内,声称不出三年就要挤垮中国的国产品牌。“外油”们依仗资源丰厚与名牌悠久的优势,已然视中国市场为己有。风云突起,局面何等急迫。面对市场纵深开放的“战国时代”,我国润滑油的生产经营到了兴衰成败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因为润滑油是石油石化工业四大类成品中科技含量最高、最具品牌效应的产品,而且联系着最为广大的消费群体。在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的今天,它的性质几乎就是日用品。品牌助效益。因此,维护国产品牌的信誉,便成为中国石化行业的当务之急,而品牌的树立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打响长城牌”,就成了中国石化行业在润滑油的生产与营销上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一直引领着十年来的中国石化系统的战术的运用。从那时起,几茬中国石化集团的总经理盛华仁、李毅中们,都是依此而行,运筹帷幄,把具体的操作放在了这个名牌战略上!
  三
  好花全靠绿叶扶。这句中国人的俗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城人的心坎里意味着一次最重要行动的实施。长城人懂得,名牌是靠高效高质支撑的。打造名牌的背后,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的进步……
走进长城公司,自动调合装置和高速制桶灌装生产线不可不看。参观之前我很想知道“长城”以前是什么样子。现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张华和现任公司企业文化部主任的张秀甜,这两位女同志怀有同样感慨。张华说,当年的长城公司破破烂烂活像小作坊,同学来了都不好意思往厂里领。张秀甜大学毕业来报到,下车之后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长城”在什么地方,最后只得改用老称呼六二一厂。立即有人指着一座旧厂房告诉她,“那就是。”
  这就是保留在人们心底的“老照片”。
技术改造之前,这里的润滑油生产工艺流程呈平面化,制桶与灌装分别设置在两个车间里,遥遥相望,彼此隔膜。长城人穷则思变,决定另择高枝,借鸡下蛋。他们于1996年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投入上千万元引进高速制桶灌装生产线。不少人表示善意的担忧:“为了引进外国生产线,就连公司大楼都做了抵押,弄不好可就成了败家子啦。”
  长城公司顶住压力,背水一战。他们以特有的“立体思维”意识,成功地将制桶和灌装这两条生产线安置在一座两层楼房的车间里。二楼是法国的制桶生产线,一楼是意大利的灌装生产线。共享空间———创造性地实现了制桶灌装一体化。经历此番改造,“长城”从此有了牢固的基础。
  我站在高速制桶生产线前,注视着一只只色彩亮丽的油桶飞快地闪过,宛若一条奔腾不息的彩色河流,向前向前。我由衷地感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美学,这才是数字化时代的工业风景。长城人迈开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他们不但没有成为败家子而是成了创业功臣。长城人自豪地告诉我,高速制桶灌装生产线每分钟制桶一百二十只,全世界只有三条,长城公司是国内唯一。这条制桶、灌装珠联璧合的高速生产线1997年4月18日投产。正是长城人“硬件”的超前引进、吸收、发展使长城润滑油公司在实施品牌战略的道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长城人以他山之石攻玉,一下子强大起来了。当年张华与张秀甜的苦涩感慨,变成了自豪的微笑。
  长城人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不仅仅是高速制桶灌装生产线,长城公司处处有风景。油品调合厂的自动调合装置,也已经完全实现微机操作。我看到操作工人一个“点击”,墙上的大屏幕便显现出一幅工艺流程图:管道、阀门、储料罐、基础油、铺料和添加剂……这里的一个个生产工艺环节完全由电脑控制,既提高产量又保障质量。我们的传统审美是“工人阶级的粗黑大手布满老茧”,如今已经变成微机键盘上的“点击操作”。传统意义的操作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手工操作传统管理改革,数字化时代的长城人在实施品牌战略的道路上真正理解了与时俱进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品牌战略,企业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网络时代的长城人1998年开始建立自己的局域网,从人才培训到科研开发,从财务系统到质量管理,从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到销售窗口,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进步,使长城公司拥有了坚强的骨架,实现网络化覆盖,又使他们拥有坚强的中枢神经系统。
  如今,长城人怀有更大设想,那就是建立中国一流的润滑油行业网站。与时俱进首先需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正是网络时代长城人的工业情怀。
  四
  日本企业界有一句名言:“无论好产品还是坏产品,都是人生产出来的”。长城润滑油公司在实施品牌战略的道路上,首先注重的是人的质量。
  当代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竞争。
人才是什么?人才是企业的明天。
我了解到,长城公司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三十八点六岁,其中最年轻者只有二十五岁。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群体。建构企业的人才机制,只有青春是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断地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关于“培训”二字,在长城公司已经深入人心。我参观的长城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是一座漂亮而实用的建筑。长城公司人人都有培训计划,年年都有培训考核。在岗职工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精益化生产培训……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1999年开始的“拓展培训”。通过这几年的减员增效,全公司各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很快,然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能力有所减弱。长城公司领导便强调在干部培训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拓展培训”以强化团队意识。这种以中层干部为对象的新型培训,既不是旅游也不是军训。攀岩、过断桥、空中抓杠、盲人方阵、整体逃生……这一个个项目强调个人化体验,使你强烈地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可贵。通过这类培训,干部们改善了心智模式,学会了系统思考。人力资源处教育培训中心的一位教师极其认真地告诉我,参加“拓展培训”归来的中层干部们,人都变了,精神饱满意气风发,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紧密,关系融洽,充满激情,工作之中没了抱怨而是经常听到开朗的笑声。
  长城公司注重培训,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大学生培训、销售人员培训、职工上岗培训、生产物流管理培训以及今年提出的“顾客满意工程”培训。这里,堪称是一座大学校。只要你在这里工作,便天天都有长进。培训啊培训,这在许多国有企业里有名无实,只是走过场而已。然而长城公司扎扎实实的培训工作却表现出真正的力量。
  说起学习精神,我还是要提到孙毓霜总经理。他就是一个热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的领导者。无论什么地方举办新理念新思想的讲座,他安排好手里的工作就跑去听讲,然后苦心琢磨如何与长城公司的现实状况结合。1995年,当主管广告宣传的小郭谈工作规划提到“CI”时,孙毓霜为这种新企业发展思想打动了,“CI”究竟是什么?会推动企业发展吗?孙毓霜的身影出现在1995年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北京CI大会”上,当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各企业代表不会想到,几年之后以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蜚声中国企业界的长城公司,其CI之路实际是由此起步的。
  这就叫“上行下效”。有了善于学习的领导,也就有了善于学习的职工。于是,蔚然成风。
  长城公司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五
  有人说,企业挽留人才主要依靠提高待遇,就好比球员转会。这种说法有道理,然而放在长城公司,则似乎有些片面。在制桶灌装生产线前见到陈旭和任静,恰恰说明企业精神对职工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不可低估。
  陈旭,三十八岁,组长,今年刚刚被评为技师,并获得石化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他原先是生产线的操作工,经过苦心钻研成为出色的维修工。我请他谈谈体会,他只说了句话,“既然我在这儿干,我就得弄明白喽。打个比方吧,这条高速线若是从一百二十只减速到一百一十八只,我马上就能感觉出来。”
  任静更年轻,他是1994年毕业的大学生,属于一线职工队伍里埋头钻研的技术尖子。他不善言谈,只说刚进厂的时候电工少,他就有了锻炼机会。任静热爱这个岗位,有时观察机器,一蹲就是一天,他说,干这行就得钻研,我不能光拧一辈子螺丝吧。
  洋人的流水线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在维护这条生产线的同时,创造性地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这条生产线正是在他们手里日臻完善的。自愿加班加点,几乎成为这两位技术尖子的家常便饭。他们技术出众且人品端正,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下,却选择了任劳任怨的人生道路。如果与那些球星歌星相比,他们也是明星!工人明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国市场承诺:优秀的长城职工必然会生产出优秀的长城润滑油。这是毋庸置疑的基本逻辑。
  陈旭和任静以及广大员工为长城公司赢得了荣誉。同时他们坦言正是由于长城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给了他们脱颖而出的大好机遇。他们年轻,正值“跳槽”年龄,然而他们一心一意选择了“长城人”的称号。这就是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这两位普通劳动者身上,我们看到了长城人的可贵素质。
  长城事业的发扬光大,创造了工人明星。

行走在长城公司宽敞的厂区里,无论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从事技术开发和质量管理的工程师,还是销售分公司的职员或行政管理干部,都那样年轻那样热爱“长城”。在与他们的接触中,都离不开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质量体系认证”。
  那是九十年代的事情。长城公司人员走访润滑油用户,尤其是一些大的汽车制造商,对方总是询问,你们的产品是否经过质量体系认证。如果换成别人,听一听也就过去了。然而长城人毕竟是长城人。强烈的前瞻意识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以市场竞争为旗帜的年代,凡事都得走在时代前列,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当机立断,从1996年开始,公司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一开始有的职工不理解,认为花钱买来一堆纸,不就是原先挂在车间墙上的规章制度吗?公司领导班子铁了心,坚定不移走质量认证的道路。让“长城”号列车同国际接轨。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相继获得了ISO9000的质量认证、HSE等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赢得了同国际对话的能力,争取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今年,他们还将对现行的几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朝着高档润滑油市场发起新的进军……
事实证明,质量体系认证本身就是系统提高企业全面管理水平的科学方法,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认证之后,面临挑战的是广大长城公司员工,你能在这个质量管理体系里立足并且发挥作用吗?这无疑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激发。比如,今年3月8日召开的长城润滑油公司六届八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孙毓霜总经理提出实施“顾客满意工程”的思路,就获得了职代会职工代表的一致认可和通过。会上,职工代表提出,“以前是冬天生产的油夏天不能用,夏天生产的油冬天不能用,如今我们生产的油是冬夏通用,我们一定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让客户们了解我们的产品优势”。这说明长城人的新视野,他们更加放开眼界关注市场风云,关注长城的事业!
  一个处于上升时期而又乐意自我加压的企业,必然是充满力量与活力的。
  文化是铭刻在人的内心深处的阳光,是最能凝聚与焕发人的情感的。企业的灵魂就深藏在企业的文化中。长城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发展,远近闻名。这不仅表明在管理的严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远的目标追求和对人的关爱上,也表现在企业宣传的风采上。一张小小的企业报纸《长城润滑油》,就办得颇有声色。不但广泛传播了“长城文化”,而且结交了广大用户以及文化界人士。一位知名作家应邀来访,看到这里发生的深刻变化,激动不已,回到家告诉卧病在床的老伴说:“今天我看了长城润滑油公司,国有企业是有希望的!”
  长城公司不囿于自己的天地,在创造名牌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品格。他们建立了“作家书屋”。一个企业辟一室之地,集各地名家的作品,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文化品位。孙毓霜总经理坚持业余创作四十年,尤喜爱旧体诗创作,出版了多部诗集。去年,他出席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最令人称道的是,长城人还把他们的精神宣言谱进了公司的“厂歌”里。每当歌声响起,职工们无不心潮激荡,斗志倍增。你听,这就是长城人的心声:
“我们的名字是长城,长城延伸在心中,爱国敬业,一样肝胆一样情,企业神采在高速线上飞腾,筑长城名牌,牵长城油龙,为长城润滑油开辟新路……”
  长城长,长城在成长。这正是长城人立足于世界的最大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