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功勋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7-3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功勋树
赵云国
  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相接的地带,有一棵饱经风霜的古松,卓然独立于塞罕坝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一棵松”。她是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活化石”,因此也被塞罕坝人赞誉为“功勋树”。
  我小的时候家在农村,离塞罕坝十几公里。常听大人们提起“一棵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棵松”竟是那么伟大,那么令人憧憬,令人梦绕魂牵。
  读高中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亲眼目睹了“一棵松”的风采。那是1978年,学校搞勤工俭学,老师领我们到塞罕坝栽树,老远就看到了一棵伟岸的大树傲然独立于草原中,像久违的亲人在招呼着我,我多想拥上前去,可老师说树离我们还很远呢。当时,我是那么地懊恼!但我有了第一次年轻的冲动,立志要像“一棵松”那样坚忍不拔,甚至有了毕业后要到林场工作的理想。
  1992年我如愿以偿地来到林场工作,对塞罕坝的历史和建场过程有了比较确切的了解:塞罕坝在清代属“木兰围场”的一部分,三百多年前,“森林茂密、野生繁多”。后来,原始森林的逐步破坏,又加之大面积的山火,到解放初期,塞罕坝已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1961年10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登上塞罕坝,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骑马踏察了三天,终于发现了一棵古松。这个珍贵的发现,使他喜出望外——有这棵树,就有造林的希望!回林业部汇报后,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林业部直属国营林场。1964年,林场造林失败,一时林场又刮起了“下马风”。刘琨同志再上塞罕坝,与林场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失败原因,进行生产技术和机械改革,造林终于一举成功。此后他每隔五年到塞罕坝一趟,在视察指导工作的同时,看一看“一棵松”。
  岁月的年轮记录了林场的巨变,也记录了刘琨同志对林业的贡献。塞罕坝机械林场成为有林地面积一百多万亩的京津生态屏障,刘琨同志也成为林业部副部长。
  1997年上塞罕坝,是他从林业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第一次。他表示以后每隔两年上塞罕坝一趟。1999年7月末,我有幸接待了他。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老部长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声音洪亮。我和场领导陪同他去看望了“一棵松”,这也是我第一次从近处看“一棵松”。树干有一人合抱那么粗,在树干的三米多高处分出三条笔直的枝干,有两条向上又长成一条枝干,直插云霄。刘琨同志默默地站在松树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显得严肃、自豪、欣慰。人树相映,如同一对曾经患难的朋友在回忆往事。那情那景,令我肃然起敬……许久,我们才告别“一棵松”。路上,他告诉我们,在“文革”期间,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成了他的一大“罪状”。怪不得每次他到塞罕坝来总要看看“一棵松”呢!
  啊,一棵松,塞罕坝的功勋树!没有你,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现在,河北省林业局在塞罕坝林场建立了艰苦创业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建立了思想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建立了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啊,一棵松,你和塞罕坝林海遥遥相望,正昭示着后人……
 编后语:国家林业局命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最近正式挂牌;同时今年又逢该场建场四十周年。值此,我们特推出一组反映塞罕坝人艰苦创业以及介绍坝上美丽风光的诗文,以期能使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更加深入人心,启示广大读者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把地球建成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