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阅读
  • 0回复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甘肃省庄浪县生态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6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甘肃省庄浪县生态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彭俊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纵横沟壑间仅有漫漫黄土。如今,草上梁,林入沟,山山披上了绿装。
  这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解决温饱,奔向了小康之路。
  巨变,源自40万英雄的冲天豪情,源自40载春秋的锻造磨砺。
  山川秀美新庄浪
  庄浪县曾是甘肃省“苦瘠甲天下”的18个干旱县之一,也是有名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曾以“吃救济粮,穿破衣裳”闻名全省。
  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00多万亩耕地,90%以上悬挂在400多个梁峁和2500多条沟壑之间。地上少资源,地下无矿藏,土地贫瘠。全县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沙流失,这就意味着,每寸土地一年要被剥去6毫米的肥土层。流失的是水,流失的是土,流失的也是庄浪人的口粮、庄浪人的钱,甚至是庄浪人祖祖辈辈温饱的梦想、富裕的希望!
  面对穷山恶水,面对贫困饥饿,庄浪人认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苦干实干才有出路。庄浪人要生存,庄浪县要发展,就必须从头收拾旧河山,创造一片新天地,改善生态,秀美山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这一方养不起人的水土,养得活、养得好这一方人!
  40年寒来暑往,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艰苦创业,使全县生态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庄浪县林草覆盖率已达35%,森林覆盖率达到23.6%。横向比,比全国森林覆盖率高出6.8个百分点;纵向比,比该县1981年10.2%的森林覆盖率高出13.4个百分点。全县97.8%的土地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的目标,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如今的庄浪,看山山青,看地地平,看路路通,看村村新,看户粮丰。曾饱受饥寒的庄浪人,再也不为吃穿犯愁了。他们如今所想的,是如何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5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正在庄浪变为现实!一个个梁峁披上了光彩鲜亮的绿装,一片片农田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林园。古老的庄浪显得多么年轻活泼、秀丽迷人!
  让荒山披绿,让大地染翠,40年的持久战,全县干部群众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精心造绿、护绿的动人事例和模范人物。在他们眼里,一棵嫩芽,就是一线生机;一棵幼苗,就是一片绿荫。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育林、护林,才使苗木成林,绿草如茵,才使庄浪大地生机盎然,一片青翠。
  40年里,仅整修农田林地一项,庄浪人累计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整修农田林地105.7万亩。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如果垒成一米见方的长堤,足足可绕地球6圈半;共投入劳力近6000万个,相当于6.4亿元的劳动量。庄浪人民再造了秀美山川。许多外国农业专家来庄浪考察时,都不住地惊叹:“真是人间奇迹!”
  对此,现任县委书记王浩林动情地说:山川秀美的新庄浪,是40万庄浪人用40年时间苦干出来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
  穿行在庄浪纵横的沟壑之间,视野中,郁郁葱葱的山间林海,装扮出一个如诗如画的美丽家园。乡亲们说:“这是我们用汗珠子变出来的哟!”
  “山河面貌不变,生态建设不止”,已成为庄浪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近40年来,县领导班子9次换届、11次更换主要领导,全县各级干部更是不知换了多少人,但他们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都有新发展。
  翻阅《庄浪县生态环境建设群英谱》,记录着一位至今令庄浪人深深怀念的老县委书记李文清。当年包产到户后,在要不要整修农田林地的关键问题上,他寸步不让,硬是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回销粮与整修土地挂钩。号召干部群众“宁可干着吃,不可等着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庄浪人气吞山河的生态建设接力赛,已显示出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先后在张力学、王应天两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把生态建设基础工程推向了攻坚阶段。
  现任县委书记王浩林、县长位志荣,带领全县群众,以造林绿化为突破口,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全县吹响了“抓住机遇,优化生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新庄浪”的第二次创业的号角。
  在改造山河,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生态农业的艰苦岁月里,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近40年中,县乡村干部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流血流汗,无怨无悔,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
  这是一场壮观的接力赛。高举接力棒的是历届各级领导,紧随其后的是全县40万改造山河的英雄儿女。庄浪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块梯田,都见证了他们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头上的白发。
  在庄浪,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种树的民谣:“大人娃娃齐动员,两头不见天,夜里两顿饭,洗锅抹灶鸡叫唤。”
  每年一到植树季节,村里的劳动力就全部上了山。每天早上,星星还在空中眨着眼睛,背着树苗、带着馍馍的村民就开始往山上赶。等到收工下山时,月亮早都挂上了天边。其实大多数时候,根本就顾不上下山。饿了,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把野菜,甚至鼢鼠往里一扔就是晚饭;渴了,捧一口山泉,抓一把积雪就当水喝;冷了,捡几根干柴点个火堆围着取暖;困了,找个背风的石崖,衣服一裹就躺下了。遇上晴天还好说,一遇阵雨,淋个浑身透湿都不算啥,手里的瓦罐可就遭了殃,劈里啪啦满山滚。
  庄浪人这种不怕天不怕地、誓叫荒山披绿装的传统,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延续了整整40多年。面对这水木清华的锦绣河山,想象着庄浪人40年的艰苦鏖战,记者被这些朴实而伟岸的群像所深深打动。
  山从来都是陡的,是有坡度的,而黄土高原的山又多是光秃秃的,那是一种令人绝望的丑陋和贫穷。这是过去的庄浪。今天,庄浪变了,随风起舞的婆娑绿树,就像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在庄浪的大地上铺展着、延伸着。作为黄土地的儿女,他们不能选择环境,也不能左右环境,但他们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用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认识着环境,改变着环境。他们把一腔热血献给了黄土地,把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种精神留给了明天!
  科学巧绘新山川
  庄浪近40年生态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庄浪40万人民苦干实干出来的,也是用聪明智慧干出来的。庄浪县生态建设的历程,是艰苦奋斗的历程,更是科技进步的历程。这其中,几代奉献在庄浪的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北京人王宝绪,1971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来到庄浪县通边林场,潜心研究干旱地区落叶松育苗技术。他采用各种办法提高出苗率,经过好几年的实验,终于掌握了种子消毒浸泡法和锯末覆被育苗技术,使落叶松在干旱地区育苗成功。他还成功地在干旱林缘区推广了落叶松的种植,奠定了庄浪关山生态林建设的基础。
  县林业局副局长苏仰忠工程师,这个1977年毕业的本地大学生为了让农民早点掌握林业科学技术,早点富裕起来,带领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大搞果园技术承包。他把苹果由原先的“3211”树形改为“321”树形,使果树的挂果率提高到30%以上,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1050公斤,个别甚至高达2000公斤。这项技术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重视,一致认为这种树形在干旱地区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由于群众崇尚科学,行动踊跃,很快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使果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的村几年之内,由原来的50亩果园扩大到1000亩果园。在苏仰忠的带动下,全县的林业科技人员承包的经济林示范点,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庄浪县的地形特点,苏仰忠就提出了“山、峁、沟分类经营,酥梨、苹果、花椒全面发展”的生态建设思路,既解决了困难立地造林的问题,又发展了区域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一举措使全县的水果产量由1971年的年产29万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年产153.62万公斤。
  罗秀文,1976年的半脱产林业员。1984年,庄浪县发生了大面积的柳尖胸沫蝉危害,县境内的柳树全部受了虫灾。为了防治这种害虫,他一个人就搬到大庄林业站的院子里,在平凉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的指导下,开始进行防治研究。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消灭害虫的办法,并在第六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措施,基本消灭了柳尖胸沫蝉的危害。这项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罗秀文被评为“甘肃省森防先进工作者”。
  在林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下,庄浪县出现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这些农民技术员,是庄浪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先遣军”,也是庄浪农民致富的领路人。曾经讨过饭的张润芽,学会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后,不再只盯着吃饱肚子。他把7.8亩梯田变成了果园,地头建猪舍,次果喂猪,猪粪肥地,搞起了“生态农业”。5年来,年产果品1万余公斤,年均收入上万元。今天,全县山地果园已达16000多亩,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附图片)
压题照片:庄浪县关山林海。 罗秀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