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论服务——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3
第1版(要闻)
专栏:

  论服务
  ——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一周年之际
  任仲平
  (一)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洗漱,用餐,乘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而每个人的工作,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服务,就这样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服务之中。
  (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互帮互助。服务,就是满足社会或他人需求的活动。
  服务与社会分工紧密相联。最初的服务是简单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三)在我们的社会中,服务多种多样,有直接的、间接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有自觉的、不自觉的,有无偿的、有偿的。就一般意义而言,服务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服务是平等的。各行各业的服务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服务是相互的。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此时的服务者,彼时可能是被服务者;此地的被服务者,彼地可能是服务者。
  服务包含着市场行为,也包含着道德追求。作为市场行为,服务者通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合理报酬;作为道德追求,服务者通过无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提升精神境界。
  服务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是社会凝聚的粘合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纵观我们的社会生活,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进步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服务观念在增强,服务领域在拓宽,服务设施在改进,服务行业在壮大,服务质量在提高,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广泛便捷、丰富多样的服务。
  当然,也应当看到,我们社会的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有产业结构的制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相当低;有体制上的缺陷,不少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没有到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观念上的障碍,一些人仍然把服务看成低人一等;也有素质上的差距,职业技能还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同时道德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场合,人们常常感到不舒心、不周到、不实在,缺乏尊重、缺乏关爱、缺乏公正。
  (五)人们关注服务,不仅因为服务同人们息息相关,不仅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更重要的是,改善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烈呼唤,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连接着广泛的服务,需要服务体系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巨大的服务需求,提供着大量的服务岗位和服务产品;市场经济推动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实现服务社会与发展个人、完善社会与完善自身相统一,只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中,只有更加自觉地、充分地做好服务,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使我们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谁赢得了市场,谁就在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了主动。市场的赢得和服务的质量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跟自己比,而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与世界的先进水平比,看到现实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服务质量提高的本身,就蕴涵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服务观。
  (六)鲜明提出“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在共产党人看来,人民是天,没有比人民更高的;人民是地,没有比人民更深厚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才是社会的主人。党把自己的根深深植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为人民利益勇于纠正错误。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历史。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导,在执政以后又有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相关体制作保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七)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辐射、影响、推动着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和引导力量。
  (八)有一种观点认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作为对全体党员的要求是毫无疑义的,但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向广大公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有些脱离实际了?
  应当看到,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体现了主人翁与劳动者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看,主要的、普遍的就是相互服务的关系。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主人翁地位并非只意味着拥有享受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还应当看到,为人民服务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人可为的,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实现的程度不同。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核心的为人民服务,也蕴涵着不同境界、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丰富内容。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每位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这个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指明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奋斗目标,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升着人们的道德素质。
  (九)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还可以做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也只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思想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从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来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也只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统摄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职业道德的建设中,体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美德的建设中,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道德评判的标准。是善还是恶,是高尚还是低俗,是伟大还是渺小,评判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看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既着眼多数,又鼓励先进,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十)道德建设重在实践。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质,集中体现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应当自觉地把掌握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不能丢。那种高高在上,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那种脱离实际、好大喜功、摆花架子、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反对。至于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以“我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你个人服务”为借口来为自己霸气十足、粗暴生硬的行为作辩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挂在嘴边,也不能光贴在墙上,而应该化为每一位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具体而实在的行动。特别是行政和执法部门,直接体现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热情服务,公正执法,尤为重要,一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十一)服务行业特别是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如何,展示着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形象。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窗口行业要发挥示范作用。从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友善的举动入手,从应该做、能够做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营造一个个热情服务的窗口行业的小气候,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就可以形成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貌的大环境。
  (十二)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一位公民做好本职工作。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角色各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生活和工作并不总是轰轰烈烈的,平凡不是平庸,踏实不是无能。那种在本职工作中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态度和做法,实质上都是缺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表现。只要我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做出有益于人民的业绩。
  (十三)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方式,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品质是教育和养成的结果,也是监督和管理的结果。要广泛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化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道德监督,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要大力宣传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引导广大公民见贤思齐,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四)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一种实实在在的本领。紧跟时代,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本领,这是个人的进取,更是事业的需要。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真才实学的人越多,人民的事业就越蓬勃、越兴旺。
  (十五)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者的理想,是有道德者的道德,是有为者的作为。人生的价值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人民服务中升华。个人因为人民服务而高尚,社会因为人民服务而温暖。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