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阅读
  • 0回复

培育文明健康的长青树——爱国卫生运动50年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8
第1版(要闻)
专栏:

  培育文明健康的长青树
  ——爱国卫生运动50年述评
  本报记者 白剑峰
  初秋,记者走进广西邕宁县天堂村一户普通农家。绿荫掩映的竹篱农舍清洁幽雅,一座“生态厕所”令人眼前一亮:粪尿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变为沼气和肥料,顶部还装有太阳能板。据了解,该县共有7000多座这样的“生态厕所”,绝大多数农家告别了昔日的简陋厕所,一些风格新颖的厕所还被外国人拍成照片上了网。
  这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5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大卫生”观念,改善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使我国用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问题。
  爱国卫生运动向愚昧落后开战,与贫穷疾病作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外公共卫生史上的奇迹。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8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变到深处是观念
  在浙江杭州小营巷,有一座“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这里陈列着44年前毛主席健步走在小营巷的大幅照片,记录了解放初期小营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火热场面,成为老一代人永远的记忆和自豪。
  当年,小营巷人一马当先,搬走垃圾山,治理臭水沟,并采取人工拍打、诱捕、药物消杀等方法,使老鼠、苍蝇、蚊子、蟑螂“四害”无处藏身,为战胜天花、疟疾等流行性疾病作出了特殊贡献。
  多少年过去了,环境在变,生活在变,可小营巷人的健康追求始终没变。幽幽小巷成为著名的绿色社区和健康教育示范点。来自全国的卫生专家曾到此考察,他们欣喜地发现,这里居民的生活方式科学而文明:厨房清洁,生熟砧板分用,生菜熟食分放,不吃或少吃腌制、熏烤食品,膳食讲究营养平衡,连食盐也控制在人均每天6克之内。
  变到深处是观念,健康意识的养成,是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50年来,在爱国卫生运动旗帜的鼓
  舞下,亿万人民投身到改造自然、改变落后卫生观念的伟大实践中,民族精神大为振奋。
  新中国诞生不久,为了尽快医治旧中国留下的满目创痍,粉碎抗美援朝战争中敌人在我国东北等地区的细菌战,我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此后改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当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根据实际需要,我国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一场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党的三代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指出:“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创造,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人民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普及健康知识,帮助民众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了范例。
  改水改厕送瘟神
  “面孔黄得像南瓜,头颈细得像丝瓜,肚皮大得像冬瓜,两腿瘦得像生瓜”,这曾是50年前上海青浦县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真实写照。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上海市已连续16年巩固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而今,一代瘟神只能在血防陈列馆中默默诉说当年的猖獗。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人民体质极度低下的严重局面。鼠疫、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地氟病等地方病肆虐,一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山西安泽县是地方病的重灾区。明代县志记载:“大有颓城在,荒芜不见人”。近代民谣道:“上了七里坡,十人九人跛,只有一个腿不跛,还是一个粗脖脖”。像这样的重病区,在当时的中国到处可见。由于地方病的折磨,许多群众贫病交加,颠沛流离。
  为了送瘟神保健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两管(管水、管粪)”和“五改(改水、改厕、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卫生面貌。目前,我国基本控制了大多数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氟病、血吸虫病等病区不断缩小,发病人数显著减少。
  地方病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改水是防病治病的关键措施。我国政府把解决高氟、高砷、缺碘等地区的饮水问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使千百万人挖掉了“病根”和“穷根”。黑龙江桦川县集贤村由于环境严重缺碘,曾是全国闻名的“傻子屯”,1978年前几乎家家有病人,有的人家甚至有三四个傻孩子,全村陷入了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的恶性循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里打深井,建水塔,铺管道,家家吃上清洁水。这个被病魔缠绕了上百年的沉寂村庄,终于荡漾起欢声笑语。如今,这里再也见不到“傻子”了,集贤村真的成了群贤聚集的地方。
  改厕是改变农村卫生状况的突破口,也是一场破千年旧俗的革命。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农村厕所蝇蛆滋生,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体健康,造成肠道寄生虫及其他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此,我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厕的实践中,摈弃不良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位驻华代表曾到河南农村考察,当他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生态厕所”,心情非常激动。回到北京后,他还专门致信赞扬登封县一位农民常年保持厕所清洁,并指出:环境卫生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尊严的基石。
  人居环境更优美
  10年前,一位外商到新疆库尔勒市旅游,感觉糟糕之极。当时,那里还是一个荒凉破旧的西部边陲小城,垃圾遍地,尘土飞扬,在新疆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中曾名列倒数第一。今年,他再次来到库尔勒,一下飞机就被清洁优美的环境吸引住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到处是绿树青草,如同戈壁大漠里的仙境。当他得知库尔勒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时,很快决定来此投资。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城市人居环境则是映射经济和生活质量的一面镜子。目前,我国已建成41个“国家卫生城市”、61个“国家卫生镇”。这城市中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见证着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历程。
  数年前,一位香港同胞从深圳市到宝安县公明镇考察,由于道路泥泞颠簸,不足百公里的路途竟花了4个小时,他发誓这辈子再也不来了。此事深深触动了镇政府领导。几年来,公明镇坚持不懈创建卫生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村里都有了专门的保洁队伍,成为深圳的“后花园”。如今,深圳市30多个镇加入到创建卫生镇活动中,优美的环境成为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强大磁场。宝安区沙井镇引进外资额以年均40%的速度增加,许多高级人才也源源涌进。镇领导感慨道:“如果不搞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变化不会这么大,引资效果不会这么好。”
  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催生了精神文明的枝芽。过去,广东一些城市是“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居民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常见。如今,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持续开展,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不良习惯受到了无形的约束。望蓝天白云,饮一江清水,享自然美景,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促进,公德意识得到了升华。这正如一位市长所说的:“盖一座大楼,一座宾馆,体现的是城市的经济水平;而建一个广场,一片绿地,体现的却是城市的精神内涵。”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爱国卫生运动如同一棵长青树,孕育着中华民族健康和文明的甘甜果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