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八桂民族乡村旧貌变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5
第12版(专页)
专栏:

  八桂民族乡村旧貌变新颜
  吴瑞璋
  走瑶村,串苗寨,访侗家,一个个“移民新村”,一条条新建公路,一家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还有那早已用上自来水、电话、广播电视的各民族同胞脸上荡漾的喜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广西,民族乡村在巨变!
  得益党的民族政策
欣闻广西兴安县的华江瑶族乡以种毛竹和加工竹制品出口闻名,笔者沿漓江源头方向来到了地处猫儿山脚下的华江,果然名不虚传。
  走进乡政府所在地,映入眼帘的是电信大楼、农业银行营业大楼、民族大道、民族市场、民族文化体育中心、老年公寓……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原先由破烂不堪的木板房组成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繁荣的小城镇。乡长盘祥军告诉我,华江现有毛竹林8667公顷,毛竹加工企业50多家,产品漂洋过海出口到好几个国家。去年又利用旅游资源,投入200万元重点开发十里大峡谷的漓江源漂流和民族风情游、生态休闲游项目。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529.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39元。每个村屯都通了公路,全乡3000多户群众,大多建了新房。
  华江瑶族乡的变化,只是广西61个民族乡的缩影。民族乡村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不仅在财税和扶贫开发项目等方面给予民族乡较大的优惠和扶持,在教育的投入上,也对民族地区和民族乡给予了极大关怀。从融水苗族自治县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到宜州这段公路的两旁,用国家教育扶贫工程项目资金建起的中小学校就有12所。
  汇聚八方深情关爱
走进百色市汪甸瑶族乡长平村长寨屯,这里的群众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沼气,看上了闭路电视。谁能想象得出,这里曾是“有资源变不出钱,有田种不出富裕”的地方。为了改变瑶族同胞单一种植的传统观念,2000年,该乡机关干部向群众租用1亩多水田试种香蕉,并签订合同:亏了干部贴,赚了归群众。香蕉种植一举成功,从而拉开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序幕。2001年,全乡拿出70%的水田种香蕉、生姜、甘蔗等经济作物,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648元。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近年来,广西民族乡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地处高寒山区、交通较便利的民族乡大多规模种植了反季节蔬菜,走上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南丹县里湖瑶族乡70%的群众大量饲养“瑶山鸡”,户年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上思南屏、平南马练等瑶族乡的八角、玉桂,田林县福达等瑶族乡的八渡笋,东兰县三弄瑶族乡的种桑养蚕业等,都已形成了规模,产销两旺。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从1998年起,平乐县用3年时间先后为该乡大背垴等9个点上的128户贫困瑶族群众实施茅草房改安居工程和修建8条机耕路。在后期为6户瑶族群众修路时资金短缺,县里采取了由县机关各局委办各包修一段的办法解决,机关干部踊跃捐款,沿途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结果耗资40多万元的7公里机耕路如期完工。据统计,目前,全区40%的民族乡通了柏油路,9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通了公路。
  在兴安、荔浦、凌云等县,一个个“移民新村”成了民族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当地政府及各部门的帮助下,不少在深山居无定所的“过山瑶”同胞和居住在大石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瑶族同胞告别了茅草房,搬进宽敞的砖瓦房。
  自治区民委主任黄海坤说,这是自治区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集中有限财力办的实事之一。在2000年自治区投入20.7亿元用于边境建设大会战,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在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方面直接受益的基础上,2001年,又拿出6亿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民族县、民族乡给予倾斜。
  凸显崭新精神风貌
站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境内的巍巍摩天岭,俯瞰群山,只见人工种植的万亩草场上翻滚着绿浪。山脚下,上百名侗族同胞正抓紧修路、搭建羊圈。乡党委副书记韦盛虎介绍说,几个月前,这里的群山还是光秃秃的。同心等村的侗族群众更新观念,打开山门,与融水源泰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播种牧草1730多公顷,才使这里的荒山变“宝山”。再过半个月,山上将放牧从贵州引进的澳大利亚纯种波尔羊和良种黄牛。仅这一项,侗乡群众年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不成问题。
  更新观念、打开山门,使许多民族乡村的群众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在全州东山瑶乡,在资源苗乡,年青人自发组成的反季节蔬菜营销队伍,走南闯北,带动了民族山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平南县马练瑶族乡1万多名青年走出山门,到发达地区打工,几年后,带回了资金,带回了新观念,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的姑娘、小伙子,大大方方地做起了旅游生意。
  逐步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在精神文明上有了更多的追求,保护生态环境,讲科学,破迷信,讲卫生,自觉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时尚。刘三姐故里宜州市的北牙瑶族乡,近年来靠种甘蔗和种桑养蚕致富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用上了液化气,厕所也改造得洁净卫生,还建起了文化街,南丹里湖乡白裤瑶文艺团、田阳县壮族舞狮队还被邀请到港澳表演。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了各族群众的高尚情操。(附图片)
  广西边境村村通广播电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