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创造“恩格贝”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2-07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创造“恩格贝”的人们
  瓜田
  小旅行车一路风驰电掣,从草原奔向沙漠。好像是电视剧的拍摄,为了给剧情的高潮做好铺垫和陪衬,我们先看过了水草丰美的草原,又在库布其沙漠上跑了一阵子。说实话,没有这两个参照系,人们就读不懂什么叫“恩格贝”。
  汽车在一片沙山前停了下来。沙山很难爬,沙子根本蹬不住,跨一步,退半步,没爬多远,大家就呼哧呼哧地大喘起来。不过,登上沙丘,放眼望去,倒也煞是壮观。东南方向,沙涛连绵起伏,无边无际。沙丘的脊背,都像刀切的一般,边缘整整齐齐,在阴面衬托下,朝阳的一面更显得金黄耀眼。这景观,看起来很有气势,摄影效果就更好,只是对人类的实用价值不大。沙子是建筑的重要材料,但多少工地也用不了这许多沙子,况且,运出去的成本可能是沙子本身的若干倍。而作为沙尘暴的根源,就更是有害无益了。于是,治沙便成了沙漠地区的重要任务,岂止是沙漠地区,现在全国的百姓都很重视。恩格贝现在之所以有名,就是在治沙上积累了经验,搞出了成绩。
  从沙丘上向北望去,景观大变。远处是碧绿的杨树林,近处是阻止流沙移动十分成功的草格子。这些草格子以前在电视上见过,这回见了实物,备觉亲切。我俯下身来,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草格子里塞的不光是枯草,还有柳条。可喜的是,这些柳条因为今年雨水好,不少竟然抽出了新的枝芽。看了一片片的草格子,不由得大生感慨:这里每一寸沙漠的治理,都要付出治沙人不少的汗水呀!
  上车继续前行,便是恩格贝了。只见这里绿草如茵,绿树成行,一些小湖中,芦苇荡已成了气候。鸵鸟在草地上嬉戏,梅花鹿在水边徜徉,俨然一派江南风光。谁也不会相信,这里竟然是一块大沙漠的腹地。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有三十万亩沙漠,如今已经治理了十万亩。原来,十几年前,这里同样是漫漫黄沙,难见一星绿色。近七年来,他们投资上千万元,拦洪筑湖,广植草木,使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百分之五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多。他们依托生态治沙成果,发展旅游业,兴办鸵鸟、孔雀、火鸡和山羊养殖场,种植花籽儿、药材和水果等,年收入已近百万元之多。
  在这里治沙,有络绎不绝的志愿者大军,这些人默默的奉献精神,给中国的治沙事业提供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营养。我们第一次得知,原来治沙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收的一个大产业——沙产业。据说,在中国西部地区,从事生态治理的企业已多达数百家,仅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就有三十多家了。是啊,两个效益双收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呀!有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又有这些目光高远的企业来投资,治沙的前景还是十分光明的。当然,还必须把滥挖乱垦、超载放牧和草原鼠害这破坏草原植被的三大源头管住才行。
  恩格贝的树是绿的,天是蓝的,空气是甜的。离开的时候,人们都有些恋恋不舍。问了主人才知道,原来“恩格贝”在蒙古语中是“吉祥、安宁”的意思。这个意思实在好。不知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蒙古人,是怎么想的,大概是一种企盼和憧憬吧?他可能没想到,只有到了今天,了不起的治沙者,才第一次使恩格贝成为了“恩格贝”。临走的时候,大家相约道:等过些年闲下来了,我们也来做治沙的志愿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