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阅读
  • 0回复

不能让民间文化随风而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3-25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不能让民间文化随风而逝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新春伊始,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一大批民间文化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田野、山坳、民间,去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保护问题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牵引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作为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节日,民间戏剧,民间神话、史诗、故事等浩如烟海,博大灿烂。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曾多次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保护与抢救工作,但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间文化的保护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近日,记者采访民间文化工作者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一些民间文化去年还鲜活地存在,今年可能就荡然无存。
  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民间文化消失:古老而极有价值的民居在大批消亡,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间不复存在,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歌还没有录完,就溘然长逝,人亡歌息。”他们说,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烟消云散。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必然带动整个文明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农业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一位民俗学专家这样告诉记者。
  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农民们世代居住的窑洞,近年来已有70%被新房替代,窑洞被遗弃而逐步塌陷。《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丄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里的“穴处”和“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均指陇东窑洞而言。过不了一二十年,流传了五六千年的窑洞民居,恐不复存在。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文物价值的窑洞民居,从黄土高原上永远消失之际,那种令人陶醉的“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挽,看影戏牛窑里一喊”的淳朴民俗也将一去不返。
  在鄂西北一带,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过去的“薅草锣鼓”已经多年不打;原先居民的住房多采用木质结构,木匠选择吉日良辰上梁时要举行仪式并伴以歌唱(以歌颂鲁班为中心的《贺新房》),现在普遍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相关传统仪式也随之自动消失。在城市,伴随着改造旧城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大片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精华也被轰然推倒碾碎……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文化的自生自灭,都使得民间文化日益踅向边缘。如我国有两千多个剧种,演出过的只有300多个,而如今,存活在舞台上的仅有几十个了。不少剧种严重断层,甚至失传。福州作为唐代音乐再现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因无人记录而难以再听到这“环佩之声”。纳西古乐、内蒙古长调以及各民族民间的织锦、服饰、印染工艺,风筝、彩灯、皮影戏、年画、傩戏、谚语、歌谣、故事等都在逐渐衰退或消失。不少民间文化典型器物也流失海外……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令人忧心如焚。但民间文化不能像断线的风筝,随风而逝,这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文化人的共识。保护民间文化于是成为一项紧迫而艰苦卓绝的文化工程。一位专家感慨地说,盛世修典,只有在总体小康的今天,我国才能进行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周和平近日告诉记者,文化部实施保护工程,就充分表明了政府对推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决心。保护工程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以普查为基础,视抢救为生命,以保护为目的,充分发挥国家保护机构的作用,团结有关专家和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发挥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主任刘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的成立,表明政府在组织实施保护工程的过程中,坚持依靠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坚持科学决策与规范操作的决心,同时标志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统一协调的发展阶段。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
  保护工程将分为普查、登记、整理、出版等步骤,完成对保护对象的全国性普查,建立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人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刘茜说,“国家中心”成立之后要做的事很多: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确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编纂出版美术音乐等各类保护与研究的图书文献和可视资料,以及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她说,新成立的“国家中心”工作机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中心”运行之后,全国各地的地方中心也将陆续建立。届时,中国艺术研究院近500名专家学者将与各地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其实,民间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时常处于一个矛盾体中。有关专家认为,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既不能采取真空化的保存方式,也不能以牺牲合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代价,更不能为满足“发达”民族的猎奇心理为目的而保护。只有科学有序的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民间文化。(附图片)
  存数不多的木制纺车
  陕西凤翔的彩绘泥塑艺人已多是老年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