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阅读
  • 0回复

家乡的豆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4-29
第16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多咪斋

  家乡的豆丝
  易新生
  我二十几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湖北乡下,那时,一年中有半年的晚餐是在吃豆丝中度过的。当时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年年如此,人人如此,自己也就认为本应如此了。现在发现吃豆丝的日子是那般美好。偶尔有人从家乡带点豆丝来,煮着尝尝,还真解馋。
  家乡的人为何要长年吃豆丝呢?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是它做起来简单,本是熟的,只需加进油填以水相煮即可;二是节省柴火,家乡贫瘠,年年为烧柴发愁,而煮豆丝来得快;三是方便,农村家庭人口多,吃饭时,人不一定能凑齐,时常有两三人要先吃或后吃,于是一趟一趟地煮。
  家乡把做豆丝叫打豆丝。打豆丝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秋后,一年的劳作已基本完成,于是打豆丝开始了。在大米中掺入黄豆(大约十比一),浸泡半日,以石磨磨成浆,这磨浆大概需要一整天,因为一两担大米加黄豆是要时间对付的。第二天,开始整理炉灶,刮净锅烟为打豆丝做准备。请来烧火的,请来切豆丝的,烫豆丝的“掌勺”师傅更是请来的。早晨烫豆丝开始了。农村一灶两锅。拿出早已备好的松针,将火烧得旺旺的,师傅舀一瓢浆在锅四周一旋,以掀壳(海贝壳)掀开,盖上锅盖,再在另一口锅里又旋出一张。这时第一张豆丝也就熟了,师傅双手揭起放在倒过来的米筛上,让小孩端出,铺在木板上,待凉,再切成细丝。
  打豆丝是一天的活,那么中午的一餐就请大家吃热豆丝好了。这种现吃的豆丝不用切,一人就可吃一整张,在锅里烫时要多给油,要两面烫烤,把皮烫得黄亮黄亮的,再包上酸菜,吃起来味道真香。至今想起来仍直咽口水。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晒豆丝。秋末冬初,太阳“温柔”,就是遇上好太阳,豆丝也得晒上三五天。家里面积小,无法摊开,于是家人挑上豆丝到一二里外的山中“晒石”上晒。晒石是经村里人选择地形开掘而成的,即揭去土表,劈出大块而平展的石面。这晒石有半面山大,而且向阳。有晒豆丝自然就有“照看豆丝”,这是孩子们爱干的活。几家孩子在一起照看豆丝不仅好玩,更重要的是大家还可吃到另一种豆丝,即以石搭灶,用薄石片做锅,就地取来干丫毛做柴烤豆丝。这烤豆丝又脆又香,直接用手抓着吃。烤不厌多,吃不完的装在衣服口袋里,随时记起,即可摸出一把来。
  家乡的豆丝,真是别有风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